【關鍵詞】數學教學 課堂 實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80-01
反思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出現的形式化、低效化的現象,迫切要求教育工作者進行研究與實踐,以最優的過程和效率,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四個目標上獲得發展。本人結合多年的實踐研究,談談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策略。
一、課前準備:“有形”與“無形”兼備
教師除了預設教學環節,還要認真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教師課前準備充分,課就會上得得心應手;課前準備倉促,課就會上得雜亂無章,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為了提高課堂效率,課前準備應從“有形”和“無形”兩方面入手。
1.“有形”——教具、學具的準備
教具、學具的準備是件費時且繁雜的工作。雖然教室里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一應俱全,但經常是被打入“冷宮”,形同虛設,只有在公開課的時候才拿出來充充門面。如果備課時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師生共同準備必備的教具、學具,在教學時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無形”——教師、學生心理狀態的準備
課前準備中除了考慮如何教、如何練以及學具、教具等“有形”的準備外,學生的情感調動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平時教學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上課鈴響后,學生還在匆匆忙忙找書、找本子,心理狀態也還沒有回到課堂中來,老師就急匆匆地喊“上課”了,表面看似抓緊了課堂時間,其實教學效率不高;有時教師自己情緒低落,進入教室懶洋洋說聲:“上課!”學生受老師情緒的影響,也就懶洋洋混了一節課。沒有激情的學習是低效的,教師在上課前,要讓自己和學生在心理上有充分的準備。當所有學生的目光都看著你的時候,再喊出那充滿激情的一聲:“上課!”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
二、情景創設:“趣味”與“實效”兼顧
新課標實施以來,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大家已達成的共識。但我們不難發現,在教學中,老師們在創設情景時,過多地考慮情景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情景的“實用性”。如:在教學第二冊《動物聚會》時,教師創設了一個生活情景:投影出示精彩的動物聚會的場面,讓學生觀察畫面并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觀察后踴躍發言。
生1:我發現這里很漂亮,有樹木、小鳥。
生2:我發現猴子在拿桃子;小白兔在拿蘿卜;小松鼠在拿松果。
生3:我發現小鳥停在樹上,像在唱歌呢!
……
以上的回答,沒有一個學生說到數學問題,老師只好說:“大家都說得很好,還有什么發現,可以在小組里說一說”。學生互相說了說,非常熱鬧。老師看時機成熟,再問:“好了,誰有新的發現?”
生3:我發現每個盤子有6個桃子。
生4:我發現有6只松鼠、9只小鳥。
……
老師終于忍不住了,問:“好了,誰能提什么數學問題嗎?”至此,課堂時間已過了10多分鐘,這樣的情景,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效率卻被大打折扣了。因此,教師創設情景,在考慮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要注意情景的實效性,使情景的“趣味”與“實效”兼顧。
三、課堂練習:“基礎”與“拓展”并用
我們知道,概念要通過練習理解、知識要通過練習鞏固、技能要通過練習形成。為了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讓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成功帶來的快樂。這就是所謂的“保底”作業。當然,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除了關注一般的學生和少部分學困生外,也要關注部分優等生的需求,留選做題,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例如在學完第十二冊《圓柱和圓錐》后,在基礎題的后面加了這樣的選做題:一個高為10厘米的圓柱體,如果它的高增加2厘米,那么它的表面積就增加125.6平方厘米,求這個圓柱體的體積。這樣的練習,既可以顧及基礎又可以拓展知識,使不同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提高課堂效率是教師追求的目標。作為一線的教師,只有不斷地研究與實踐,才能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