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例談 情境創設 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82-01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的重要性早已被廣大教師所接受,并能積極地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情境教學。然而,不少情境只追求表面形式,與教學目標貌合神離,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那么,如何才能走出情境創設的誤區呢?
一、聯系生活,以境激情
任何一種知識體系的學習都是不能脫離實際生活的。情境的創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際價值。
1.模擬生活情境
情境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能直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數學活動成為他們自愿進行的、快樂的事情,從而全身心投入到認知活動之中。
案例:《人民幣的認識》
某位老師是這樣安排活動的:教室設有玩具類、學習用品類和生活用品類三個購物區,每個區安排一個售貨員、一個監督員,其他學生有秩序地帶著自己的錢去買所需的用品。這種真實的情境,學生興趣盎然,對人民幣面值的認識、單位的換算、簡單的加減都在這實際買賣中得以內化。數學教學過程中,許多知識都能夠與現實很好地結合,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模擬出真實的數學原型,讓學生學會自己思考。
2.呈現直觀情境,從具體到抽象的升華
直觀情境的創設能夠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有助于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觀察、傾聽、觸摸中獲得豐富的印象,從而促使其將現實世界(經驗)不斷地“數學化”。
案例:《分數的初步認識》
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情境:讓學生跟著教師拍手,并且拍手次數是教師的一半。如,教師拍4下,學生拍2下;教師拍2下,學生拍1下。當教師拍1下時,學生就不知道怎么拍了。此時學生的思維開始活躍起來:怎么拍“半下”呢?“半下”用什么數表示?怎么寫?……這樣學生就置身于研究數學的氛圍中,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通過對情境中所隱含的問題的探索與研究,學生就有可能發現事物的本質。
二、啟迪創新,發展思維
情境的創設服務于兒童的發展。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多考慮孩子們對事物的認知特征以及他們所能理解的事物范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方法。
1.關注兒童的年齡特征
案例:《最小公倍數》
教師在教授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創設一個學生們喜歡的游戲情境。如虛擬舉行一場小動物比賽,小狗和小貓跳格子,起點為同一個,小狗和小貓每次分別跳3格和4格,問小狗和小貓有沒有可能跳到同一個格子里。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進行演示,根據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
教師創設這種小動物進行比賽的游戲情境,既讓學生覺得新鮮感十足,集中了注意力,又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2.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
數學課堂教學要重視兒童的認知規律。因為他們還處在人生的初級階段,在認識事物方面還很簡單。
案例:《分數的認識》
課堂從單個物體、多個物體的均分開始,然后概括出單位“1”,借助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數量理解分數的意義,感受單位“1”的不同。為凸顯單位“1”在分數中的重要意義,我安排了以下情境:看一看,說一說,把什么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這樣的幾份?如:圍棋中,第一個棋盤上白棋子占,第二個棋盤上黑棋子占。又如:班級中一共有50名學生,每個學生都是班級的。再如:報紙上某市總價在60萬以下的二手房成交量占總成交量的……最后,概括分數的意義。
雖然學生已經知道了“分數和單位1”,但這兩個概念都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師將其置于不同的情境中,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從而“悟”到分數的意義。
總之,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要選取有針對性的方式、方法,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