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美術課堂 創新活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88-01
新的美術課程標準的出臺,讓美術教師認識到教學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那么,應該怎樣根據新課程標準精神,讓現有的教材煥發新的活力,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更多的收獲呢?
一、美術課應讓學生掌握美術技能和了解文化意蘊
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美術教育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從美術本體去理解美術,而且應該通過美術理解更為廣闊的世界,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理解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所以教師應將美術教學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和技術訓練中解放出來,使之融合到更為豐富的人文背景中,讓學生不僅掌握美術技能,還了解美術文化。例如,在一次教學中,課的開始,我播放了一段悲傷、古樸、悠遠的古典音樂,把學生帶進音樂境界,并對演奏樂器的制作材料作了講解。接著,我就利用現代多媒體課件,詳盡展示了古代豐富多彩、造型各異的陶器,生動形象地講述了各種陶器紋飾背后不同尋常的神秘故事。在這樣的情境中,再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給紋飾命名,了解紋飾描述的內容及形象產生的背景、美觀與實用相結合的特點等,從而了解、認識古代陶器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二、美術課應該讓學生多探究、多體驗、多創造
日本教育家齋藤喜博先生說:“教學倘是真正創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它就會達到藝術般的高度,給人以藝術般的魅力,并且唯有借助這種教學,兒童也罷、教師也罷,才會成長,才會滿足,才會獲得自我的變革。”
首先,我們需要變革教學方式,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條件和氛圍,需要教師為學生創造主動學習、有效思維和積極體驗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體驗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感悟中發現美和認識美。例如,上《新奇的帽子》一課時,我把課前制作好的帽子發給每組同學,大膽鼓勵他們對帽子進行拆解。在拆解的過程中學生探究帽子的造型特點、色彩搭配和制作方法,了解“帽子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怎樣粘貼的”“怎樣做會更漂亮”“再添什么裝飾”等知識。然后,讓他們從準備好的布、毛線、畫報、掛歷、竹片、泥、蔬果、紙盒、塑料瓶等材料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材料,分組制作帽子。這樣既體現了環保教學的新理念,又為學生自主創造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三、學會運用美術課程資源,讓課堂充滿活力
美術課應從單純的書本和封閉的教室,走向充實而豐盈的生活,使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從“分離”回歸“整合”。而形式多樣的美術教學活動,可以使美術課程資源得到極大的開發和不斷豐富,使教育思路更為寬廣,藝術課堂得到延伸。這既體現了教學思維的多元化,又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上《我設計的車》一課之前,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書店、圖書館、商店等場所搜集整理有關車的資料。學生可以采用觀察、拍照、速寫和記錄等不同的方式來記錄。課堂上,學生把搜集到的有關車的資料進行了集中展示和交流,有車的圖片、車的照片、車的模型等。當造型各異、大小不一、年代不同的車的圖片呈現在大家眼前時,學生搶著介紹所搜集到的資料,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四、美術課還應該用愛心去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真情演繹的過程,沒有教師的真情投入,就不會喚醒學生的創造意識。課堂上,教師面帶微笑走進教室,可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產生親切感。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密切關注每一位學生,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愛。例如,我在《畫味覺、嗅覺》一課的教學中,發現大部分學生都爭先恐后地來到講臺前展示自己的作品,期盼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夸獎,唯有一個幼小的身影縮在角落里,用羨慕的眼光看著上臺展示的同學。我悄悄地走到她的跟前,驚異地發現,她的作品畫的是一只皺巴巴的小手,而且只有下半截。看到她的作品,我的心一緊,憐惜地撫摸著她的頭并把她拉到講臺前,舉起她的作品,說:“看,我們這位同學的作品色彩給人的感覺多好,表現力也很強。你能向大家介紹你的作品嗎?”我用鼓勵的眼神看著她,女孩愣了幾十秒后終于張口說話了,并且講得很精彩。最后,她在掌聲中回到了座位,臉上流露出了滿足的笑意。
讓我們帶著真誠、愛心,給學生多一些參與的機會,多一些自由的空間,多一些張揚個性的展示機會吧!筆者相信,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化,以及教師們對新課程標準的不斷理解和實踐,美術教學的明天將會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