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倡導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過程,倡導學生進行自主性的探究學習。面對考試壓力,新課程教學中常常存在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和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矛盾,有真自主與假自主的嫌疑,有實效大與小的爭議。運用競爭理念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成為既是產生問題意識的主體又是解決問題的主體,在質疑的思維中進行正確選擇,有效實現生活邏輯與知識邏輯的統一,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性探究學習。這種課堂教學的生長點應落實在問題意識上,由“引起心靈感動”推進到“自主學習的行為養成”上。具體做法有:
一、競爭性問題情境根植于學生生活
運用競爭論解決具體問題的關鍵在于贏得策略。這個策略必須求真務實。自主性探究學習的過程,是認識事物本質與規律的過程,就是求“真”。探究問題的目的是解決問題,運用科學理論指導學生分析生活的真諦,有一個“做”的活動。創造有價值的活動,就要“務實”。“贏得策略”是通過問題情境表現的,只有合理的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提供問題情境,要堅持“三貼近”的原則,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合理地創造教學中的彈性與韌性,只有合理才能引導競爭性選擇。
例如,學習《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這一框時,教材提供的情境問題是“解讀一個市長的承諾”,教師針對“再建設600個文明生態村”進行問題情境設計,提供某村整頓清除小染坊過程中,村長同意某個70歲的孤老太繼續經營,以解決生計問題,村長的做法得到鎮長表揚,認為他關心群眾利益,于是批準了該村的做法。但鎮長為此事受到市長行政批評,鎮長不服,要求行政復議。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兩個,“市長批評鎮長是有道理的”“市長批評鎮長是為了個人的承諾,沒有道理”。教師將學生的問題進行加工,變成“誰真正關心群眾利益”。學生經過自主學習,由各持己見到各抒己見,雖然回答各有千秋,但都掌握了知識的真諦,實現了生活邏輯與知識邏輯的對接。
二、競爭性選擇指向“三維目標”
競爭性選擇有動機問題,即為了“誰的利益”而贏得,這就需要學生認同正確的情感價值觀。思想政治課程主要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在樹立正確“三觀”的過程中,存在思想品德、作風意識、行為習慣、為人處世以及對人、對家、對國、對社會、對自然法則的態度問題,以及在復雜的矛盾面前如何堅持正確的“三觀”的問題。因此教師開發性使用教材很重要,具體的問題意識蘊涵著特定的知識邏輯,問題產生與問題解決都體現了高中課堂教學的特點,自主性探究學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通過探究完成學習任務。因此,運用競爭理念設計情境問題的本質,是促使學生在各種矛盾沖突中確立正確的價值觀、追求真善美的統一。學會在矛盾沖突中擇優,使利益需要服從真理,使個人需要服從國家需要,使局部服從整體,使暫時服從長遠,這種競爭選擇的立足點具有學科價值特點。
三、競爭性選擇過程培育批判性思維的智慧
競爭性選擇過程的主體是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競爭性問題選擇實質上是面對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學生選擇能力處于互動的過程,這一過程依托批判性思維才能實現。運用批判性思維,雖然包括發現錯誤、查找弱點等否定性含義,但它同樣關注優點和長處等肯定性含義,因為它關注的焦點是作出明智的決斷。例如,《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決策:作出最佳的選擇”,教材用漫畫提供情境問題,教師針對民用電價實行階梯電價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模擬被邀請的消費者代表參加價格聽證會。面對實際情況,學生產生的問題意識五花八門,最突出的問題是為階梯電價舉行聽證會,也不考慮開會成本,這種小額的聽證會沒必要開。師生互動討論,形成“參與維護群眾利益是大事還是小事”的問題。經過探究性學習,學生爭議,各有千秋的觀點具有共同性,認為公眾利益無大小,從而得出要積極參加聽證會的結論。這種競爭選擇離不開自主學習。競爭性選擇有助于改變盲從思維和自以為是的思維方式。
四、競爭選擇引領適度的自主探究性學習
高中政治新課程教材都編寫了綜合探究活動,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時往往會遇到開放性較大的問題,這時采用競爭選擇與支架式相結合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往往能夠合理解決開放度的矛盾問題。綜合探究的問題由學生親身參與調查獲得,學生的問題通過師生競爭互動,變成具有實踐性與挑戰性特點的問題。教師用支架方式為學生探究問題建構學習性“腳手架”,對含有學習任務的問題或情境進行分解,分解學習任務,就像學生在大海中航行一樣,有固定學習內容、固定的學習進程、明確的探究目標。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親身體驗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總之,轉變學習方法的焦點在于改變簡單地吸收書本知識,使學生能夠運用批判性思維,學習知識,生成知識。有效的學習方法很多,但是樂于想象、敢于質疑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學習方法。運用競爭理念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動起來”的自主探究性學習,是有意義的真實的自主性學習。
(作者單位 平遙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