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任務驅動教學法和小組教學理論著手,探討其對中學英語教學的有益啟示,結合教學實際,在合理分組的基礎上引入任務驅動理論,使教學兩大要素——教師和學生,有機地融合成一個整體,轉變思想,解放自己,調整角色,真正做到自主教學、自主學習和開放引導。
關鍵詞:任務驅動理論;中學英語;分組教學
多年來,由于擴招影響,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班級容量不斷擴大,師生比例嚴重失調,給英語教學帶來了諸多問題與挑戰,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為此,廣大教師不斷嘗試改變現狀,其中分組教學就是一種嘗試。分組教學給我們的英語教學帶來了變革的元素,但也出現了很多棘手的問題,以至于分組教學流于形式。在此基礎上我們必須引入其他理論或實踐來改善分組教學,其中任務驅動法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與補充。
一、任務驅動法與分組教學的理論基礎
“任務驅動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具體的學習任務,帶著強烈的問題動機,通過利用現有的有利資源,通過個體的或者協作的方式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掌握所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叭蝿镇寗臃ā笔腔诮嬛髁x學習理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現有的一切資源,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而不是通過教師傳授所得,其核心思想是“在解決問題中學習”。這就要求教師針對學習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任務,讓學生去思考、嘗試和解決。
分組教學是基于小組教學法的一種方法,也可以叫做合作學習法,即把一個相對較大的集體根據一定的標準和目的分成若干個小組,在各個小組內部進行一系列活動,從而完成既定的小組目標和整體目標。外語教學領域中,布朗(G.D.Long)和克魯克斯(G.Crookes)對小組教學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把小組學習法的好處做了如下總結:在小組學習中學習者使用目的語的總量增加;學習者使用目的語的質量提高;個別指導的機會更多;學習積極性提高。另外其他研究表明,小組學習能減輕學習者在參加語言交際活動中的焦慮心理。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習者都是集體中的個體,每個個體的表現影響著集體的活動,他們互相交流溝通、互相指正、互相競爭、共同提高。
二、合理分組
在分組教學中,合理分組至關重要,關系著分組教學的成敗。必須合理分配學生、優化配置,才能成功實施分組教學。如一個班有70個人左右,可以根據他們的入學成績初步把他們分為優、中、差三個類型,采取自愿結合的原則,以每組5人左右為單位,同時教師必須考慮到他們的英語水平,根據異質同組原則,即“優、中、差”合理分配原則,把班級分為若干個小組。這些小組是動態的、暫時的,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可以調整。比如,鑒于角色扮演、性別差異很重要,那么小組內部必須男女同學結合。經過一個階段的磨合試驗,可以調整小組。有時還必須考慮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因素,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形式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風格狀況,并根據他們學習風格的差異采取同質同組和異質同組相結合的方式分組,讓他們既能發揮特長又能博采眾長。在分組過程中,小組長的作用舉足輕重。一般來說,小組長應當具備相當的語言水平,能夠有效地運用英語和教師、組員進行溝通,同時具備較好的組織能力、較強的責任心,以管理和監督小組成員的活動,并能及時有效地和教師溝通。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采取整體和分組相結合的方式,班級有整體目標,小組有各自的具體目標,有條不紊,因小促大。
三、分組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分組教學中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總結起來主要出現在分組本身的操作和教師角色的把握方面。
首先是分組的把握上。由于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個性不同,教師與他們接觸的時間有限,不能很好地了解他們,這就給分組本身帶來了挑戰,很難把學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對于教師來說,除了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之外,還需要和班主任等管理人員進行溝通,更多地了解學生,同時和學生干部隨時溝通,對小組進行適時動態管理,力爭做到最好。
其次,必須準確地把握教師的角色。在分組教學中,學生是參與交流的主體,應該在大部分時間內掌握話語權,而不再是由教師來掌握。當然,這并不是否認教師的重要性,在分組教學中,教師承擔著更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是整個教學活動的總設計師,一方面要設計整個分組教學活動,另一方面要對活動進行引導、評價、提煉、總結。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自身專業水平以及文化修養,保證對學生高水平的文化知識輸入;提高洞察力,關注學生、關注社會,提出合適的話題,布置意義深刻的任務;以簡潔明了的方式對學生活動做出評價引導,深入淺出;給學生活動提供有效的參考方式,并有效地組織、協調小組活動,搞好小組間良性競爭的關系。
第三,在小組活動中,部分學生只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小組,對其他小組的活動無動于衷,不關注其他小組的發言等,甚至會影響到班級活動正常進行。這時,教師就應當采取讓學生互相參與的方式,讓學生對其他小組進行提問,甚至讓他們做評委,對其他小組的活動進行評價,作為他們本組活動的一部分,這就相對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
最后,由于班級容量較大,形式分散,在小組活動中教師很難監管到每個學生,小組討論環節容易流于形式,會出現用漢語討論的現象,還有就是底子差的學生不參與。這時,教師應當發揮班干部和小組長的作用,讓他們做好監督和督促工作,同時教師要對他們的討論活動成果進行嚴格合理的評價,并提出獎懲措施。
參考文獻:
[1]劉向輝.后方法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師角色轉換思考[J].教育與職業:理論版,2010(1).
[2]龐繼賢,吳薇薇.英語課堂活動小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6).
[3]Long.M.,G.Crookers.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dus Design[J].TESOL Quarterly,2012-01-04.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體育運動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