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是閱讀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手段,它貫穿于整個閱讀教學之中,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笨梢娮x書的重要性。通過有感情地讀,可以再現作品的內容,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話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培養閱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那么,怎樣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看法:
教師指導朗讀,不是生硬地要求學生讀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讓學生用心去讀,讀出感悟,受到感染。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要能使用學過的詞語組織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準確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是發展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詞語訓練要注意兩點:一是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重視運用,把學和用結合起來;二是要與閱讀課文與理解文章結合起來。一些常用的詞語,要引導學生在說話和作文中學習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導學生加深認識,并讓他們口頭或書面造句子,學會使用。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和用法。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通過一篇課文的教學使學生學到閱讀知識的方法,形成閱讀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學生就學得比較主動了。教師可以讓學生預習課文,有不認識的字,讀讀拼音,詞義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決的,教師幫助解決。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引導、啟發,讓學生把不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內容等)提出來。有的時候,學生確實提不出來,教師可以換種方法,問他們某句話、某個意思懂不懂。這樣讓學生逐步養成閱讀課文時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盡可能啟發他們互相解答。他們確實解決不了的,再由教師講解。
要提高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閱讀教學,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興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并贊揚學生的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我還用圖畫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引入情境。利用音樂產生美感,把學生帶入遐想的境界。無論是因好奇,還是因為關注,都使他們形成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要想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能保持下去,關鍵在于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領會、去發現,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學習方法。一個問題提下去,如果不給足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那將會給課堂帶來冷場。作為教師不要讓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學生還未充足地去討論,更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與真情流露,教師就草草收場,勢必起到反作用,長此以往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不會提高。對于小組學習的結果,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評價可多方面,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反饋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評價都要有詳細的分析。課堂教學是屬于學生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質疑釋疑,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地用上許多在教材中沒學過的詞語,可見,學生是在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所以,教師應當激勵學生廣泛閱讀。平時,教師要注意適當地介紹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閱讀。教師還要啟發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學生廣泛閱讀,必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
對于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生并不是一教就會,一點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閱讀方法,形成學習能力,要有一個逐步領悟和吸收的過程。學法指導也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一方面教師要因勢利導,另一方面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本讓學生讀,思路讓學生講,規律讓學生找,學法讓學生悟,使閱讀方法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獲得的一種可貴的精神財富。因此,在學生初步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還要給學生創造學習遷移的機會,指導他們將已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于相類似的學習情境中,使其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領悟閱讀方法的真諦。在閱讀教學中,這種遷移性學習可以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努力探索學法指導的有效途徑,有意識地把學法指導和學習品質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同時進行,才能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才能逐步達到“用不著教”的理想境界。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泗洪縣車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