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民教育實踐活動,已成為學校實施新課程的一個特色項目。學校公民教育實踐活動具有特定內涵,同時又具有嚴密的操作步驟,加以實施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就公民教育的特定內涵、操作步驟、價值定位等問題展開論述。
關鍵詞:公民教育;新課程;特色項目
開展公民教育實踐活動,已經成為中小學實施新課程的一個特色項目。多年實踐的探索,我們對公民教育實踐活動的內涵、操作步驟與價值定位都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
一、認識:學校公民教育實踐活動特定內涵的理解
長期以來,學校主張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把理論學習放在首位。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只是為理論學習服務的,是用來解釋、驗證理論的。這樣做,需要學生先把理論知識背誦好、牢記住,再用這些記住的理論去解決實際問題。這一原則不符合人類基本的認識規(guī)律,缺少應有的生命力。
本文所提起的公民教育實踐活動與我們長期以來所主張的教學原則正好相反。它主張的是實踐領引理論的原則,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它是讓學生走進社會、走進生活,關注社區(qū)的公共問題,尋找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公共政策,從中確認解決社區(qū)的公共問題的對策,并依據這些法律與政策,逐步上升形成理性思考。
目前,一些學校中也在開展公民教育,但僅僅是一種傳統(tǒng)型的學校德育教育,它停留在教育的層面,說教的比較多,把公民教育完全等同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沒有真正把公民教育和學生的生活相結合,沒有真正走向學生的實際。
區(qū)分新型的公民教育與傳統(tǒng)的公民教育非常重要。這樣,學生以小公民的角色立足社會,在生活中學習、傳播公民知識,才能增強公民意識,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進而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二、行動:學校公民教育實踐操作步驟的把握
公民教育實踐原先是從美國引進的一個合作課題,如今已賦予了中國特色,其目標在于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即愛國、愛他人、守法、履行公民義務、人格健全。
我們堅持多年的公民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在整個活動中,從問題選擇、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制訂方案到舉行聽證演示,所有過程都由學生自主進行,強調活動的實踐性與自主性,老師僅僅擔當著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協調者的角色。具體總結如下:
1.調查與確認社區(qū)中存在的公共問題及相關的公共政策
公民教育活動實驗最顯著的特點在于,研究課題不是老師設計好的,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確定自己喜歡的問題。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只進行必要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區(qū)別“私人問題”和“公共問題”。全班學生共同參與,利用休息日,尤其是寒暑假,對自己生活的社區(qū)進行必要的調查與采訪,提出自己在生活中最想要解決的地方社區(qū)中的“公共問題”。
不同年代的學生,所提出的“公共問題”是有差異的。三年前,學生提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社區(qū)的環(huán)境整潔和治安問題上,如房屋出租、飼養(yǎng)寵物、亂貼廣告、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等。如今,更多是突出反映當前社會出現的癥結問題,如小區(qū)車位問題,老人贍養(yǎng)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
2.選擇班級要研究的公共問題
在提出這些“公共問題”后,由學生和教師共同交流、討論,對一些不可行的問題進行了篩選,排除了空泛的、操作性不強的課題。最終有五六個課題難以取舍,由全班學生投票選出“最想解決的公共問題”,最后達成共識。幾年來,我們的學生確認了十個具有價值的項目課題,并圍繞其展開研究。如2010年,學生選擇“翠園小區(qū)車位問題的解決”“金壇城區(qū)公交線路布局問題”等課題;2012年,學生選擇“馬路殺手問題的根治”“食品安全的解決”等課題。
3.收集要研究的問題的信息資料
在調查前,先要求學生想好或寫好要咨詢的相關問題,然后再去調查。教師和學生共同分析所研究的課題涉及哪些部門,再對學生進行分工,進行相關的調查,在分工的過程中,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自由組合去收集資料。如尋找相關的法律依據,學生可去書店、圖書館、律師事務所,還可打開網站,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咨詢。
4.編制班級活動方案
根據學生的研究和分析,編制解決問題的方案,以便下一步行動。班級方案包括四部分:①問題的描述;②展示調查的過程,如去調查了哪些地方、哪些人及相關的照片等;③調查中采取的方法;④行動計劃,如給市長寫一封倡議書,或到社區(qū)開展一個活動等。
5.報告解決問題的方案、接受聽證
在完成班級行動計劃以后,在學校組織一次模擬聽證活動,邀請社會人士、學生家長與老師擔任聽證員,按解釋問題、選擇政策、最佳方案、行動計劃四個小組,分別陳述了調查與研究結果以及想法來回答聽證員提出的問題。聽證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臨場應變能力。
6.總結(反思)活動經驗
活動結束后,教師都要組織學生對活動進行反思,或以日記的形式,或召開小組研討會,交流成功的經驗,分析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指導老師再進行總結與反思,把每次開展活動的成效進行比較,撰寫有關報告與論文,以指導下一輪學校公民教育活動。
三、收獲:學校公民教育實踐價值定位的確認
公民教育實踐活動提升了學生的多種技能:搜集、篩選和整理信息的技能;合作探究的技能;正確面對挫折的技能;自我展示的技能;在人際交往中如何說服他人接受自己觀點的技能等等。同時,活動更讓學生在內心深處認同自己作為公民所具有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公民教育實踐活動也是一項富有智慧的學校德育工作。在活動中引導學生接觸社會,關注社區(qū)的公共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意識、參政議政意識和民主意識、法制意識、責任意識、誠信意識。
公民教育實踐活動本身是學校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活動倡導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探究和自主研究,親歷科學結論的發(fā)現過程。因此,公民教育實踐活動,使學校的研究性學習從內容到形式上都得到了創(chuàng)新與升華?;顒舆€促進了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我們開發(fā)題為《好兒女、好學生、好公民》的校本課程,既促進了公民的理論教育,又為學生開展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
活動促進了思想政治課的改革?;顒邮拐紊钫n更加賦有生命力,讓學生感受到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的真實性?;顒邮股钆c哲學具有感染力,讓學生感悟到哲學思維對于認識與解決問題的啟發(fā)作用,加深對“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的理解,也學會辯證地看待社會問題。學生不僅成為知識的接受者,還成為知識的享受者。
公民教育實踐活動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也讓老師和學生一起成長。自然,活動實施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選題是最難操作的一步,學生提出的公共問題較分散,而對“公共問題”的界定有時難以把握。還有,學生活動與有關部門的接待,活動時間,活動與教學的關系,項目聽政的組織,學生應變能力等。我們在解決困難中成長。只有合作,才能發(fā)揮出自己的才能;活動的完成,既需要借鑒別人東西,也需要自己去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施靜娟.在政治教學中強化公民意識教育[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2(1).
[2]徐明.關于公民意識教育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1(24).
[3]楊建文.公民意識教育的藝術[J].新課程,2011(9).
[4]李潔.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新內容[J].教育研究,2008(12).
[5]趙有權.結合政治課內容,加強公民意識教育[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0(1).
(作者單位 李曉芳:江蘇省金壇市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 喜訊 仇培麗:江蘇省金壇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