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21世紀初基礎教育領域進行了課程改革,經過幾年的課程改革試驗,國家編制完成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從獲得“四基”、增強能力、培養科學態度三個角度,主要變化表現為:堅持“雙基”的同時增加了“二基”;堅持“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上增加“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堅持“了解價值、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增加了“學習興趣和習慣”。
關鍵詞:數學課程標準;總目標;對比分析
中國本世紀初基礎教育領域進行了課程改革,經過幾年的課程改革試驗,《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下文簡稱為原課標)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試驗研究成果,也發現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教育部組織專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并編制完成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文簡稱為新課標)。為了更好地幫助數學教師了解課程標準總目標部分的變化情況。本文通過兩個版本的課程標準總目標的對比,試說明其中的主要變化,供大家參考。筆者主要從獲得“四基”、增強能力、培養科學態度三個角度,對總目標部分進行對比分析。
一、四基
從新課標與原課標總目標的第一條對比中,可以看出新課標對學生數學教育目標進行了明確和完善的修改,且提出了“四基”。
1.堅持“雙基”
新課標繼續保留了“雙基”,并且把“雙基”列為“四基”的前兩條,從而也強調了“雙基”。應該指出的是“雙基”可以看成是我國的傳統目標。一直作為數學教育的主要教學目標的“雙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在中國數學教育的一定時期占有決定的地位,可以說對中國的數學教育產生過巨大的推動作用,使中國的學生一躍成為世界上基本功最扎實的學生。數學“雙基”作為學生數學學習、數學應用、后繼學習的基礎是培養創新人才和一個人終身學習的需要。應該強調的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保留其實正是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但在“雙基”保留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確“雙基”的具體內容是可以適當地調整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與時俱進的需要。
2.增加“二基”
原課標中提出了作為“主觀性知識”的數學活動經驗,也提及了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但并未明確、具體完善地概括成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新課標中“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的提出使表述更加準確、規范、明了、全面了。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僅有的“雙基”是很難培養出創新型人才的,我們應該看到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結論的過程中獲得數學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形成智慧,不可能僅僅依靠掌握豐富的知識,還需要實踐及在實踐中取得經驗。數學思想也不僅在探索推演中形成,還需要在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上形成。“二基”的增加可以更好地幫助教師明確目標,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掌握。
二、四能力
從新課標與原課標總目標的第二條對比中,可以看出新課標對學生數學教育目標能力要求增強了。
1.堅持“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標對原課標中的內容進行了歸納和總結,更加明確地提出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要培養的基礎能力,在數學課程目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課標中對這兩種能力的表述堅持和完善也是因為它的基礎地位。解決問題的意義很多。首先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解決問題是可以有不同策略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對問題的獨特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當學生逐漸形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時,也就為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提供了可能和基礎。
2.增加“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新課標增加了“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一目標,也是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考慮的。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別人提出的問題固然重要,但是能夠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問題更加重要,因為這是對創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愛因斯坦也曾經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把“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納入數學教學的目標其實質也是對數學教育目標的完善,是時代發展和發展全面人才的整體要求的一種體現。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新課標總目標的最后一條和原課標最后兩條的對比中,可以看出新課標與原課標都是從培養科學態度的角度進行闡述的。
1.堅持“了解價值、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
在新課標中依然堅持了“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等字樣。可以看出在當下的數學學習中這些目標仍然是需要我們堅持的。“了解數學的價值”目標要求我們不僅僅通過數學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引起學生的興趣,也應該使學生了解數學內部的真正價值。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喜歡數學,熱愛數學,從而真正地達到掌握數學的目的。“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是從事科學研究學習的基本態度,是未來公民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質;是學習每個學科時都應具有的。數學教育無疑對學生這種意識和態度的培養同樣負有責任。因而這也必然成為數學教育要達成的目標之一。
2.增加了“學習興趣和習慣”
新課標中增加了“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語句。科學實驗表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的數學學習活動,一定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對學生來說對客觀世界強烈的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數學教學中如果把這種好奇心引導到數學學習上來,將之轉化為學習數學的興趣,無疑將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果。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能使學生終身受益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不斷積累形成的,所以數學教育時也應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認真對待學習,勤奮刻苦,積極參與探究,勇于堅持真理和糾正錯誤,及時完成作業,有飽滿的學習熱情,有強烈的求知欲,不畏懼困難,愿意提問、咨詢、反思和質疑,樂于與人交流、合作,會合理安排時間,等等。
作者簡介:宋淼(1985—),女,遼寧省北鎮市溝幫子鎮人,沈陽師范大學教師專業發展學院在校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參考文獻:
[1]史寧中.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忠海,王家鏵.代數課程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6.
[3]張奠宙,李士锜,李俊.數學教育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謝益民.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與初中數學教學大綱比較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03(2).
[5]鐘啟泉,崔允漷.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沈陽師范大學教師專業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