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述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提高聽力的幾個小方法。學習者按照筆者的方法練習,將會對學習者的英語聽力水平提高有所幫助。
關鍵詞: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聽力方法
學習英語重要的方法就是表達與溝通,這就使得我們學習語言必須注意“閱讀—寫作,聽力—口語”這兩條線。這是兩根特別明顯的線索,互為“出入”,乃是外語學習的“任督二脈”。只有這兩條線被“打通”了,學生的語言興趣才能被激活,學生才能聽得懂,說得出,才能擺脫“聾啞英語”這個標簽。本文重點討論四級考試中聽力的提高。
一、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聽力結構
聽力考試時間為35分鐘,總分值占卷面分值的35%。其中包括8個短對話,每題占卷面分值的1%;2個長對話(7個單選題),每題占卷面分值的1%;3篇短文理解(10個單選題),每題占卷面分值的1%;1篇復合式聽寫(8個單詞,3個句子),每個詞占卷面分值的0.5%,每個句子占卷面分值的2%。四級考試中的聽力中占的比例很大,也是比較難的一部分。如果完全聽不懂就會失分很多。如何提高聽力成績是每一名考生面臨的一個難題。
二、提升學生聽力的整體能力
1.思想上重視英語聽力,克服聽不懂的思想包袱
我們往往在陌生人面前覺得膽怯,對自己的英語沒有自信。為什么呢?因為你怕被人嘲笑。怕聽不懂別人的英語表達而無法做出正確回應,這種情況尤其會影響講英語的成年學生。我們應該克服這種恐懼,增強自己的信心,在思想上重視但在實踐中又應該放下思想包袱。仔細聽,大體弄懂聽力材料談的是什么。如果是和別人交談,“輪到”你說話的時候,你就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你認為自己可能誤解的地方,可以請與你交談的人解釋,這樣你會慢慢建立起信心。
2.聽力材料要多樣化
所聽的材料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對于學生來說,某些他們熟悉的材料可能聽起來較為容易,但不熟悉或不感興趣的材料,他們聽起來就困難得多了。不同題材與體裁的聽力材料選詞、語調、語速都有差異。時間(時間點和時間段)、頻率、地點或場所、人物、原因、目的、結果、所屬、數量、價格、判定、比較和篩選等不同的話可以使題材與體裁多樣化,這樣做可以使學生適宜不同的語音、語調和語速,而且他們在聽力時心里很穩定,聽力效果也會很好。
3.改變傳統的單詞記憶方法
我們往往用傳統的方法記憶單詞,單純地通過書面拼寫來記單詞。當然這不失為一種記憶單詞的方法,但要想該單詞在聽力中也能聽出,我們可以進行另一種方式來嘗試。可以先看后聽。在記住書面拼寫的同時,聽音跟讀乃至反復朗讀是非常必要的,很多單詞學生書面形式非常熟悉,但一旦形式轉變為聽力,很多學生就會對此很陌生了,想了老半天也想不出來,以至影響其下面的聽力內容。我們有時進行單詞聽寫,不妨也可以用英語朗讀,要求學生寫出單詞與詞義,有時也可以寫整個句子、整段文章,這都對學生的聽力很有幫助。
三、四級考試中提高聽力成績的方法
1.把握聽力的關鍵點
做選擇題的時候,聽力的重點就是短對話、長對話和短文聽力。在做題之前,先要了解的是選項,通過選項就會發現,這道題的突破口是什么。需要關注的是選項的不同點,不要強迫自己去翻譯選項的漢語意思。我們都有這個想法,要把這個選項翻譯出來,這時候你會發現,翻譯完一道題目后,就把看卷時間全部用光了。聽短對話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短對話當中,第二句話永遠是重點。而第二句話當中,比如說表現態度的,表示轉折的,表示最高級的,表示語言變化點、語調變化點的就是重點。長對話和短文聽力也是有一些方法的,比如說一開始第一句話非常重要。而且,結束的最后一句話也很重要。相同道理,轉折的位置,語調變化的位置,最高級的位置,情態動詞的位置,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位置。聽長對話和短文聽力時,你一定要盯著選項,當你發現選項中大部分的單詞都已經被讀準的時候,這個選項就是對的。
2.在聽力考試中做到聽、寫兩不誤
聽寫是一種非常豐富綜合實力的體現,需要花費一些時間,這個是沒有辦法偷懶的。同時,在聽寫的過程當中,還有一點需要學生特別注重:考試要求是未必聽到什么就寫什么,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話把要點寫來下。一般在聽寫的時候,大家一定要記住,一句話確實比較難寫,但是這句話的開始和結尾比較容易寫得出來,而開始和結尾寫出來的話,至少可以得到這句話中的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分數。所以,大家在寫的時候不要強迫自己全部寫出來,你能寫出你聽懂或聽見的那部分就可以了。
3.克服考試時的緊張心理,以放松的心態應對聽力考試
在考前的一個星期之內,做一回到兩回的模擬考試會比較好。在考場一定要記住不要因為緊張而影響自己的發揮,有些內容是可以調控的,你可以在考試之前多聽一下,盡快地進入狀態可能感覺會好一些。所以說,考前的模擬考試對大家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訓練。
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通過不懈的努力才能收獲成功的果實。
參考文獻:
[1]徐宏琳.語用預設與聽力理解[J].揚州大學學報,2005.
[2]杜瑞清.中國英語教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 長春中醫藥大學人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