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聾校語文的古詩學習中,情境展示是一個難點,聾校學生對直觀的理解還可以,但對抽象的詞句理解就有困難了。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來展示情境無疑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充分利用導入資源、網絡資源和情境體驗有助于古詩的學習,從而達到信息技術與聾校古詩教學的整合。
關鍵詞:導入資源;網絡資源;情境體驗;教學整合
新課程理念指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那么在聾校這個特殊的環境里,怎樣實施信息技術與古詩教學的整合呢?筆者認為,充分利用導入資源、網絡資源和情境體驗有助于聾校古詩的教學,從而達到信息技術與聾校古詩教學的整合。
一、善用導入,實現信息技術與古詩教學整合
在講《望廬山瀑布》一詩時,我精心準備、制作了與本課內容相關的“瀑布”音樂畫面。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見過瀑布嗎?首先通過大屏幕展示一組集動畫、聲音于一體的精美的Flash動畫。轟轟的瀑布聲,配以各種各樣的畫面,仿佛把學生帶入了如詩如畫般的境界,5分鐘的視覺感受,一下子就激發了全班學生的求知欲望和閱讀激情。此時,學生個個興趣盎然,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隨后我再恰如其分地解釋這就是一組廬山瀑布的畫面,我們看到了,聽到了,你們能把它描述下來嗎?從古到今有很多文人墨客已經把它用文字的形式寫下來了,那么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古代詩人李白的一首《望廬山瀑布》。接著進入課堂教學。
我所運用的導入方法是: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從疑問和驚訝開始。”見疑而質疑,質疑而解疑。現代認知結構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的過程,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要達到這一點,教師就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處于一種主動、活躍的能動狀態,進而喚醒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產生學習需要,激發求知欲望,使之成為促使學生構建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大家知道,聾校學生因先天或后天的缺陷喪失了全部聽力或部分聽力。古詩《望廬山瀑布》的導入,我就是用視覺來彌補學生聽覺的缺陷,引起學生興趣,同時用瀑布強烈的轟轟聲來刺激學生的耳膜,使之得到一定的鍛煉。
二、借助網絡,實現信息技術與古詩教學的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讓殘疾孩子也有了接觸網絡的機會,互聯網的開通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方便,一改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把課堂教學真正地還給了學生,能使學生自主、探究、
合作地學習語文知識。
古詩的教學同樣可以借助網絡資源來實現。例如:古詩《早發白帝城》講述了作者從白帝城乘船到江陵,途中行船的輕快和景色的壯麗,表達了詩人喜悅的心情。那么,作者又是在什么背景下有了這樣愉悅的心情而寫出這千古名篇的呢?課前我讓學生上網搜索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課中讓學生交流各自搜索的結果,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寫這首詩的心情,為進一步學習這首詩打下了基礎,同時也體現了學生在學習教程中的參與和合作、探究和創新。
三、從讀入手,通過情境體驗來實現信息技術與古詩教學整合
著名特級教師季佩玉在2006年10月舉辦的全國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綜合應用能力大賽中指出,聾校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發展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應從讀入手,借助信息技術,幫助學生讀懂課文,在讀中設疑、讀中思疑、讀中解疑,從而達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一、理性認識與能力的統一。
古詩的學習對耳聾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難點,課堂中要給學生充分讀的時間,讓他們正確地讀,加入語感地讀,這樣才是理解課文的正確表現。聾校學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引起的聽力障礙可借助于視覺、觸覺等感官來彌補。古詩學習中,情境展示是一個難點,聾校學生對直觀的理解還行,但對抽象的詞句理解就有困難了,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把抽象的詩句轉化為直觀的畫面,讓學生用五官感覺來生動形象地體驗相關知識,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講解《望廬山瀑布》一詩時,將瀑布的動態效果用色彩鮮艷的flash動畫情節演示出來,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讓學生如身臨其境,有助于理解詩詞的意境,再讓學生跟著畫面反復地讀,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運用了電腦技術、做了些課件就是整合了,要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來自主探索或協作交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整合。聾校古詩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具體、生動、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從而達到信息技術與聾校古詩教學的整合。
(作者單位 山西省長治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