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實踐活動課,顧名思義為:數學+實踐活動。活動是形式,是數學內容的載體和實現目標的手段。數學實踐活動課應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去觀察、分析、研究問題,從而明確學習數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應用。因此數學實踐活動課有著深遠的意義。本人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追尋實踐活動的本真
1.教師眼睛里的數學實踐
一種觀點是等同于平時的數學課堂。數學實踐活動課是數學內容的載體和實現目標的手段,是區別于傳統課堂教學的主要特點。教學時擺脫不了課堂教學中慣用的教師講例題、學生做習題的模式,沒有讓學生人人參與,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這些活動應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
一種觀點是等同于數學活動課。數學活動課重在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它是以發展學生個性要素為首要目標的課型。它是由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的不同靈活安排的,其開設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有數學游戲、數學講座、數學墻報等。而數學實踐活動課的設計和實施具有一定的規范,并嚴格按此規范實施教學過程。它涉及的領域更為廣泛,主要以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為基礎,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發展數學、掌握數學。
2.孩子世界里的數學實踐
“喜歡數學實踐課嗎?”“喜歡,因為可以玩玩,老師說反正不要考試,不上也沒有關系。”在孩子們的眼里,數學實踐課是輕松的,是可有可無的。是真的可有可無的嗎?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和其他學科之間聯系的活動載體,是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在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加以綜合應用的一個組合內容。首先應突出其“綜合性”這個特點,綜合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以及與其他學科知識聯系起來解決實際問題。其次在實踐活動中還應體現“實踐第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情境中,自己動手收集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課程視野里的數學實踐
數學實踐活動課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的生活和現實問題為載體和背景,著眼于促進學生個性自主和諧地發展,以學生的直接體驗和最新信息為主要內容,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和主題研究為基本形式,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要任務。因此,它具有強烈的生活性、實踐性、研究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等特點。
為了解決過去曾經出現的“高分低能”問題,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新教材對所學內容做了必要的調整,增加了一些現代社會所必須的內容,特別是按照新大綱的要求,每冊教材都安排了二至三次實踐活動課。“新課標”在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培養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數學思考方法的掌握,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情感與態度的發展。
二、真正實現實踐活動的價值
1.讓孩子的思維在自主實踐中飛翔
學生在活動中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現實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有利于提高他們從周圍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活動可以促進課內知識的擴展、深化和鞏固。在活動中遇到的許多問題,教科書上是沒有答案的。如:巧用余數解決實際問題,怎樣買最省錢;測量計算教學樓的占地面積和建筑面積;設計一個春游或秋游方案等等。面對這些問題,學生都懷有急于想解決的心理,教師應促使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去搜集信息和資料。學生在處理,分析這些信息和資料的過程中,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
2.讓教師的角色在不斷思辨中得以認同
如何使教師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仍是當前教師困惑的一個熱門話題。小學數學實踐活動中的教師在“組織者”角色方面,不僅在課內,而且延伸到了課外。“引導者”角色不是張揚的而是隱性的;教師要勤于觀察,巧于激起學生的思維碰撞,做到“放收得當”;在“合作者”角色方面則是顯性的,教師和學生完全置于平等的地位,教學相長,真正形成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共同學習體”。
3.讓課堂的文化在教學細節中綻放光彩。
什么是數學課堂文化?我們可以這樣解釋:通過數學課堂上的數學活動與師生互動,逐步形成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數學課堂文化強調的是“價值、觀念與行為”。在新課程實施以來,“數學課堂文化”已被越來越多的數學教師所認同,并在數學教育中通過感染、熏陶、引導、啟發、培育努力構建,而數學實踐活動課正是實現這一任務的有效途徑。
例如,我在教有余數的除法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余數一定比除數小”這一概念時,我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
(1)師出示一組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11÷5=2……1
12÷5=2……2
13÷5=2……3
14÷5=2……4
師:仔細觀察余數和除數(老師的手指向1、2、3、4與除數5),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余數都小于除數。
(2)每個小組在課前都準備了三個盤子和10粒豆子,活動內容是把10粒豆子分裝到三個盤中,每個盤中的豆子要一樣多。然后請用一條算式來表示分的結果。
學生在分的過程中,不斷地在爭論“夠不夠分”。在一段時間后,他們都得出答案“10÷3=3……1”。
師生再進一步演示比較“10÷3=3……1”“10÷3=2……4”“10÷3=1……7”三種分法,發現“余數一定比除數小。”
師追問:為什么余數一定比除數小?
從上面兩個課例中我們會發現,第一個課例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余數小于除數的規律,貌似尋找規律,學生實際是在按照老師的“指令”行動。而第二個課例,學生經歷的是一個體驗“做數學”的活動過程,在師生、生生互動中感悟“數學就是生活,試商就是分豆子。”學生在經歷這樣一個具體、半具體;抽象、半抽象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有余數除法”的理解,而且很快找到了規律。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成功的體驗。他們將變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和自豪。
綜上所述,我認為實踐活動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課程之一,我們馬虎不得,隨便不得。因此,我們要進一步研究,探索實踐活動課的規律與功能,使實踐活動課“活”而不亂,有條不紊地開展下去,為學生終身的可持續發展切實打好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清英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