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首先要實現的是觀念的轉變,打破傳統以教為教的思想,注重從“學”上來構建新的教學思想。在新課改中,突出學生發展這一中心、實現知識傳授向技能培養的轉變、“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轉變、從“知識為本、學科為本”向“生活為本、模塊為本”轉變、讓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得到轉變,才能實現新課改的目標。
關鍵詞:高中政治;新課改;一個中心;四個實現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教學并不是孤立于學生這一主體之外的單向性的傳輸,而是一個建立在學生基礎之上的指導過程。因此,在新課改中,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課堂教學在生動和諧中促進學生的發展。筆者結合政治課堂教學和新課改理念,就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改革做些理論上的簡單分析。
一、政治新課改要突出學生發展這一中心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只被看作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工
具”,教學并不是為學生的發展而服務,相反卻是為教師的教學而服務,這就讓教學走向了本末倒置的死胡同。教學中,學生只被看作是被動的接受者,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忽視,或許這就是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考得高分,不是重點剖析,就是難點講解,生怕學生不懂,但越是這樣,學生被灌輸而學到的東西就越少。
其實,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感情,能主動地進行思考,面對外界信息會進行自我思考,然后作出反應。從知識的建構上說,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過程并不是“向容器里裝東西”的過程,而是主體在探究過程中不斷建構的過程。因此,教學就必須從“灌輸式”向“建構式”過渡。高中政治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政治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具有“自主、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態度,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實這就是要求課堂教學為學生的發展而服務,立足學生發展這一中心,這是政治課堂教學改革的基礎和核心,脫離了這一點,課堂教學改革搞得再風風火火,終究也是徒勞無功的。
二、實現知識傳授向技能轉變的課堂目標定位
在應試教育的“大旗”下,課堂更多的是關注學生考了多少分,而不是學生掌握了多少技能。在新課改下,技能成了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的確,政治這樣具有高度實踐性的課程,如果要學生只是掌握一定的理論而不會實踐,就等于搞形而上學。“高分低能”在過去雖然吃香,現在卻要被拋到史冊中去了。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只是要注重讓學生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如在“神奇的貨幣”的教學中,對通貨膨脹很多學生都感到迷惑,如果教師一味地只是讓學生背、記,學生可能考試中能說出個一二,但到了生活中又不知所措了。相反,如果教師在課堂中能以“房價”“工資調查”“市場調研”等實踐活動作為指導,那么學生所收獲的不僅僅是概念理解,更多的是能將理論和生活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去內化知識。
由此我們也可以總結出這樣的課堂教學思路:在新課教學
中,按照“體驗生活、提煉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概念和思維方式、初步地理性地認識生活”來進行學習;通過復習過程的“復習基本知識、深入分析知識內在邏輯、構建知識體系、深刻認識和理解生活、形成世界觀”來強化,從而促進技能的形成。
三、實現“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的轉變
實現“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轉變,其實就是要實現注重“教”向注重“學”的轉變。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那么,學生就應該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只是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再換言之,教學過程本身并不是為教師教學而服務的,而是為學生的學習而服務的。
要實現這一轉變,首先教師的主導性不能丟。在新課改中,很多教師更多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而忽視了自身的主導性,課堂教學表面上生動活潑,而實質上卻沒有多大效果。之所以說教師的主導性不能丟,原因就在于學生始終受知識基礎的限制,還不能完全把握好學習目標,在學習方法上也還需教師進行引導。其次則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并不代表將課堂甩手丟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而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這一點在新教材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新教材更多注重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體驗,注重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講的內容相對少了,而學生探究的內容相對多了。
四、實現“知識為本、學科為本”向“生活為本、模塊為本”的轉變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更多能感受到的是學科自身的邏輯性,而對學科和生活之間的聯系卻缺乏一定的判斷能力,這主要是因為高中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發展所致。因此,如果在政治課堂教學中以純粹的理論、學科知識教學來充斥課堂,學生只會感覺到乏味,不但學習積極性受挫,知識構建能力也會大受影響。相反,如果能以生活為出發點,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科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由感官到抽象,知識與生活合一,方法與實踐結合,勢必會增加學生的感性經驗,激發其學習興趣。
模塊化教學最大的優點就在于以一知識點為探究中心,輔以生活實踐,形成由點而面的擴散性學習系統,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且,模塊化的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的合作,對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都具有積極意
義。在創業和就業中,就可延伸到對職業的認識,如:如何創業、如何推銷自己、如何做市場調查等。
五、實現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從教師的教學方式上看,要從以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變,讓課堂成為學生發展的課堂;要從注重結果向注重過程轉變,在強調學生感知、分析的基礎上,注重提煉、應用,讓學生從知識理論向實踐中運用發展;要從單一的“師講生聽”向探究性學習、個性化教學、合作教學等模式轉變,通過方式的改變來激活課堂;要在課堂教學中從“權威”向“平等”過渡,在平等基礎上構建起師生間、生生間、學生和教材間的對話關系。
從學生的學習方式上看,則要以主題式學習為主,以生活場景為依托,實現模塊化學習;要以探究性學習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促進自主學習活動的有效進行;要注重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學習過程,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從而促進技能的形成。
新課改帶給廣大教師的不僅是一場思想革命,更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革命,更多的還需在實踐中去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本文在此只做了簡單分析,今后教學中還需不斷實踐、豐富,讓教學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羅衛華.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的理性反思[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24).
[2]姚再明.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課程[J].新天地:開拓教育新天地,2011(9).
[3]范國棟.淺談高中政治新課程教學[J].華夏教育,2009(8).
(作者單位 甘肅省民勤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