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學校、家庭等外部環境的復雜變化,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變得日益突出,任性、偏激、自私、孤獨、傲慢、嫉妒、自卑、壓抑等心理問題已屢見不鮮,更有甚者,一些中職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出現了自殘、自殺現象。哲學作為世界觀的學說,對中職學生的價值觀念的形成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在哲學教學中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促進中職學生健康、快樂地發展是中職哲學教學所應承擔的義務。
關鍵詞:中職;哲學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社會的發展要求教育所培養的人必須是全面發展的、健康的社會人,中職哲學教學旨在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正如有人所說:“哲學是人生的導師,至善的良友,罪惡的勁敵。”哲學能讓人博學、慎思、明辨,還能培養人們健康的心理素質。在中職哲學教學中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是哲學教學的需要,是學生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和社會發展所不可或缺的內容。
一、認識物質與意識,發揮主觀能動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入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在哲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物質和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促使自身在精神的指引下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就中職學生而言,他們經歷了中考的洗禮,價值觀念已具有雛形,但還搖擺不定,往往會對生活中所遭遇的挫折而感到懊惱。在哲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去發現自我、發現精神力量對改變自我的作用,從而更好地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同時,作為學生個體,對自我的認識也極為重要,要認識物質和意識的作用,學會正確地對自己做出評價,正確看待自己、容納自己,這樣才能將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才能在生活和學習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應該說,哲學和心理學之間有著很多共同點,其中之一就是對“自我”的認識。中職學生的自我意識正在發展,此時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滲透,是促進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保證,教學中教師還需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二、認識普遍聯系,擴大交際空間
在中職學校中,很多學生會因交友不慎或是因沒有朋友而導致孤獨、暴躁、抑郁、狂躁等心理現象,原因就在于中職學生沒有正確地理解“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聯系性。
在中職哲學的教學中,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是一個重點。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告訴我們整個世界都處于普遍的聯系中,無論是事物內部還是外部都存在普遍聯系。因此,我們生活在客觀世界之中,我們就不是孤立存在的,時時刻刻都要和自我、外部世界發生各種關系。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動物”,具有較強的群體性,一旦忽視了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聯系,就可能造成自我封閉。社會上很多學生自殘、自殺現象的發生就和缺乏對普遍聯系觀的認識有較大關系。
教育要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人,同時也是健康的社會人。將普遍聯系觀滲透于心理健康教育中,首先,要讓學生懂得和他人相處的重要性,并學會怎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學生樂于交往,尊重友誼。的確,一個良好的交際圈更有利于個體心智的發展。事實也證明,健康的、和諧的友誼是讓學生從苦悶中找到快樂的良方。其次,將普遍聯系的觀點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還有利于學生在認識自我的同時將自我和集體聯系起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集體意識,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融入集體中,在集體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在集體中合作完成任務,這也是社會發展所不可或缺的。
三、懂得矛盾統一,循序漸進發展
矛盾普遍存在于生活中,有“矛”自有“盾”,我們不僅要承認矛盾的存在,還要用矛盾分析法來認識事物,在不斷的矛盾中認識自我、認識世界,不斷地發展。
教學中不難發現,一部分中職學生往往會因為自己的缺點而自卑,有的學生會因為成績不理想而喪失斗志,也有的學生喜歡走極端,在鉆牛角尖中總是碰壁。將哲學的矛盾兩分法滲透于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從事物的正反兩方面來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看待外部世界。
就對自己而言,要能正確地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在取長補短中循序漸進地發展;在對他人的認識中,要能容納別人的不足,吸取別人的長處,在對他們的審視中找到自己所處的位置,融于集體中,正確定位自己;對外部世界中矛盾的認知則是要讓學生明白任何事情不可能只存在一面,總是在矛盾中發展,明確了這一點,才能高瞻遠矚,不急于求成,循序漸進發展。
四、堅持正確價值觀,選擇崇高的人生目標
物質世界的高速發展使人們的價值觀念受到極大的沖擊,中職學生即將邁向社會,他們的價值觀念將直接影響他們自身的發展,也將對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起到影響作用。一些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萎靡不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現象,價值觀念的偏失很可能讓他們走向極端。
眾所周知,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對個體的社會實踐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因此,在哲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要引導學生以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向導來積極對待人生和生活。也只有在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下,學生才能樹立起崇高的人生理想,選擇正確的人生目標,在不斷地努力和奮斗中,去實現人生價值,而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
五、尊重客觀存在,認識并改造客觀世界
世界是物質的,是客觀存在的,在物質之間存在一定的規律,這些規律不會隨人的意志的轉變而轉變,人類只能認識和利用它。與此同時,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在意識的支配下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在一些中職學校,很多90后總是“非主流”,忽視了客觀存在和客觀規律的重要性,認為自己能改變一切,在夸大的意識作用下,反而變得自私、自大。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哲學教學中,就是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和客觀規律,在不夸大自己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去改造世界,積極創造出適合自己的生活。在哲學教學中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是要讓學生身心得到發展,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在中職哲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在哲學和心理健康之間找到契合點,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余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哲學教學之中[J].職教論壇,2004(14).
[2]莫宏杰.在哲學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7(4).
[3]龍益球.探索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人民教師論壇,2008(2).
(作者單位 常州市武進女子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