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而產生的體驗,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特殊反應,表現為喜愛、悲傷、厭惡、高興、懼怕等。
初中階段是學生發展的黃金時期,是個人行為、愛好、性格逐漸形成的重要時期,是自我定位、自我完善的重要時期。由于學生年齡偏小、知識掌握淺顯,偏愛和樂于接受教師富有情趣的教學方式,缺少與社會生活相關的人生體驗。因此,在思想品德課堂上進行情感方面的教學誘導,不僅能夠讓學生心理健康得到發展,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情來激勵學生
與其他學科相比,思想品德的教學有其特殊性,所說的道理與社會現實有一定的距離,受社會重經濟輕政治的影響,受金錢實惠的誘惑,教師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學似乎成了一種空洞的說教。教師教這門課程時,學生重視的程度不夠,因此教師的教學也常常是為了應付考試,照本宣科,不愿過多地去激勵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我是一名扎根山區多年的教師,為了山區的孩子,我有決心把思想品德課教好,堅信事在人為,所以我采取以情來激勵教學,激勵學生的方法。
1.對學生進行情感投資,給學生以關愛
我雖然是一名科任老師,但我經常深入自己的教學班,和學生拉家常,噓寒問暖,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學生一起講故事,把學生當作朋友,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有一次,上課時,有一個同學流鼻血,我立即走到他面前,掏出隨身帶的紙給他擦血,并馬上叫兩個學生陪同他到附近醫院治療,還給他墊付了醫藥費,家長和學生十分感激,其他學生看到后,也認為我可敬可親,拉近了我和學生的距離,有什么情況,也樂意和我反映、討論。
2.在課堂教學中,抓住課文主要觀點,對學生進行情感誘導
在課堂數學中,我利用課文內容的一些知識點加強對學生的啟發誘導,讓學生從中得到知識的啟迪、情感的升華、價值觀的提升。例如:在教學“實現親子和諧”的內容時,我首先讓學生根據以下問題進行討論:①生命是誰給的?②你和父母關系怎么樣?③你和父母鬧過情緒嗎?④你回家后分擔家務沒有?⑤節假日,你用什么樣的方式感激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討論后,派學生代表發言,在發言中,有的學生聲情并茂地述說,有的學生流下了激動的眼淚,最后我布置一個作業,給遠方打工的父母寫一封信。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真切地體驗到父母對自己的辛勤撫養、父母的不容易,從而積極與父母溝通,增強學生學會感恩的情操。
二、通過在課堂上情感的教育誘導,讓學生明曉事理,學會做人
在教育過程中,我經常用思想品德課文中的知識點來融進情感色彩,寓理于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讓學生明理修身。
1.話語中富含情感,并貫穿于知識之中
讓學生隨著我的情感變化發生情緒變化。例如:在講到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使命時,我這樣設計:①讓學生收集資料,找一些名人不同的使命的事跡及名言。②收集一些中國革命時期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動人事跡及他們的語錄。讓學生進行討論。同時,不失時機地教育學生,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要珍惜學習的機會,認清自身應負的責任。
2.增加一些相關的故事來吸引學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想品德課文中列舉了許多人物事例,這些事例大都簡單且時間久遠,我就將這些例子通過增補一些內容或和電影故事結合起來。例如:林則徐——虎門銷煙長中國志氣,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我還找來一些老戰士、老勞模的動人事跡舉行圖片展,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為了國家的強大與民族的振興,老一輩的無私奉獻與付出,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上擔當的責任和歷史使命。
總之,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和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情感上的融合,才能在教學中讓學生真正接近教師,增進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應當成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們的興趣中去與他們同歡樂、共憂傷。”只有這樣做,師生才會互動起來,教學也才能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 湖南省石門縣維新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