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樂于探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還意味著必須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促成自主學習能力的真正形成。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教育的本義和靈魂,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新課改,要求學生從“學會”到“會學”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必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在今天這樣的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開拓進取,勇于創新,可以挖掘我們的創新潛能,造就有用人才;可以激發我們攀登人生高峰的熱情,督促我們珍惜時間、珍惜生命。勇于創新是我們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必由之路。中學生在學習思想品德課的過程中也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也必須創新,否則思想品德課學習也將缺乏生機和活力,失去前途,其教育下的學生也會因缺乏創新精神而被時代所淘汰,創新教育是思想品德課的生命之源。
那么,怎樣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這幾年,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從教學的一般規律和本學科的特點入手,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寬松、活躍、民主的課堂氛圍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并對學生寄予希望,學生就愿意接近教師、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育,進步就快;反之,學生與教師之間關系疏遠甚至對立,進步就慢。培養良好的師生情感是對學生實施教學的重要一環。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喜歡發表不同于他人的意見、看法,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發表意見、看法的機會。要培養良好的師生感情,就要尊重、愛護、關心學生,尤其是對那些學習偏差或行為偏差的學生更應該傾注無限的愛,幫助他們擺脫消極、自卑的心理,樹立學習和生活的信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必要條件,濃厚的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動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驅使學生去積極思考、觀察和研究。從實際情況看,學生對思想品德課感興趣與否,將直接影響著其思維的積極性。
教師要民主、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論其學習成績好壞、能力層次高下,都給予他們公平競爭、創造性嘗試的機會,要鼓勵和稱贊學生富于創意、別出心裁的想法和思想;要學會以“正信息”激勵學生,使學生意識和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從教師的肯定中體驗到創造和成功的樂趣,從而讓每一個學生充滿激情,渴望成功。
二、設疑引思,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質疑能力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因為“疑問”能使學生心理上感到茫然,產生認知沖突,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才可能實現創新。因此,在教學中必須以問題情景為知識的呈現方式,以問題評價為教師指導方式,以問題探究為教學互動方式。要根據教學目標、抓住教學重點、聯系現實生活設計一些能夠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領悟知識、學會方法、發展能力。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這一框題時,可設計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下列“霸王條款”分別侵犯了消費者的什么權利?你在生活中有無類似被騙的經歷?碰到這種情況,作為消費者應該怎么辦?
①商場兒童樂園規定:兒童在此游玩,發生事故本商場拒不負責。
②商場規定:買一贈一,贈品、獎品不予“三包”;打折商品概不退換。
③銀行公告:用戶必須統一辦理銀行卡,不允許用現金繳費,不辦卡者不予代收水電費。
④美容服務協議:因已投保,如需索賠,須向保險公司要求賠償。
這樣學生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就必須認真仔細地閱讀教材,帶著這些問題就把書本上的知識預習一遍。學生通過思考、交流、討論,準確地解決了這些問題時,其心情是輕松的、激動的,還增強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
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對學生設疑外,還必須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學會主動質疑。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激勵質疑,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意見,充分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并耐心地予以解答。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千萬不要因為學生提出的問題簡單而去打擊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因為學生是否有充分的自信是影響其活動積極性和效果的必要條件。教師應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具體地講,就是在講解新課時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在知識的上下聯系、比較中要敢于發問;在總結知識時仍要敢于追問。
三、突破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要求學生要有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要求人們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于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一國兩制”是鄧小平以偉大思想家的智慧和膽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實際出發,為解決臺灣、香港和澳門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提出的科學構想。這一構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創造性發展。如果固守書本、墨守成規,不從實際出發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就不可能提出這一構想。愛因斯坦說:“要是沒有能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力的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象。”可見,創造性思維是多么重要。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課后練習中,加強變式訓練。例如:在復習九年級“文化專題”時,設計一道熱點探究題。
問題:為什么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材料一: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繁榮興盛,為此,我國努力提高文化軟實力,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8年和2010年我國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極大地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中國的國際地位。
材料二:《決定》提出:到2020年,努力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我國文化產業現狀
角度一:文化與競爭力
根據材料一、二,請運用九年級思想品德教材“融入民族文化”的相關知識,從文化重要性角度說明國家為什么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角度二:文化與“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
①根據材料一、二,請運用九年級思想品德教材第四單元相關知識,從“科學的行動指南”“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作用”兩個角度說明國家為什么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②根據材料一、二,請運用九年級思想品德教材“科學的行動指南”的相關知識,說說國家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的是什么?這體現了黨和政府怎樣的執政理念?
創新能力的培養還需要學生具有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種令人驚奇的思維能力。合理、科學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實,根據已知規律,充分發揮了人的思維潛能,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極為有益的。科學家觀察研究了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原理,想象著用它去改善現有的或創造新型的機械系統、儀器設備、建筑結構和工藝過程,這就有了仿生學。近十幾年,包括我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在發射人造太空器時,往往搭載實驗。我國許多中學生發揮科學的想象能力,設計了不少有價值的方案,得到有關方面的贊許,有的還被采納。在我國開展的“小發明”“小創造”活動中,許多中學生憑著青年人特有的豐富想象力,以科學的態度,設計出許多有價值的成果。
總之,通過以上手段和方法的嘗試,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教學任務的完成和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達到知識、能力、覺悟三者的有機統一,增強了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和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我們應努力追求創新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知識新課改的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顧明遠.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2]陳旭東.新課程,新理念[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朱白羽,杜純梓.幫助學習者構建自主學習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北京:中國遠程教育,2004(8).
[4]李偉勝.試探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4).
[5]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2(2).
[6]張桂春.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的張力[J].教育科學,2003(1).
(作者單位 江蘇省吳江市震澤鎮震澤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