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還是一種藝術。成功的教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如果掌握了這種技巧,就可以使物理課滿堂生輝,給學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從而激起他們高漲的學習情緒。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的重要手段,一個好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夠強調知識的重要性,能夠增強學生對此問題的有意注意,能夠使課堂節奏明朗,能夠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夠使學生的個體得到發展,因此,基于這些好處,我們要注重提出問題,問題要具有一定的基本條件,要有一定的目的,更要具備一定的藝術性。
一、提問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提出的問題要精心設計,難度要適當,應當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回答出來;提出的問題要表述清晰;要充分估計學生的答案,尤其是可能出現的錯誤;恰當地選擇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正確的回答,糾正其錯誤。
二、課堂提問的目的要實現
課堂教學要想效率高就必須讓學生去思考,最簡單的手段就是提出問題,所以教師發問必須有的放矢,好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成為學生學習的動機,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考查學生的理解程度,能夠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夠喚起注意,能夠總結學習經驗等。
三、課堂提問的藝術性
1.趣味性提問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教育者的藝術表現在使學生能夠透徹地、迅速地、愉快地學習知識技能?!苯虒W的技巧就要使學生渴望獲得知識和不斷追求真理,并探索認識客觀世界,所以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這一真理,要精心設計教學問題,以啟迪學生的心靈,點燃其思維的火花,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和意志,使學生的認知活動成為一種樂趣,成為精神上的需要。
我認為,這對于初中物理教學是既好用又有效的一種方法,初中物理幾乎每講都很容易地提出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提問,這種提問方式往往能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維,能夠使問題得到圓滿的解答。例如:在講“凸透鏡”時,我給學生看了一段文字材料:“在農村里,有時候為了防止雨淋濕草垛,在下雨的時候用塑料膜給草垛搭一個棚子,在雨停了太陽出來之后,一定要趕緊將棚子上的塑料膜拆除,不然可能發生火災,你知道這其中的道理嗎?”
學生在討論時氣氛熱烈,展示答案時效果也很好,還列舉出在公園中警示“請不要把裝有液體的純凈水瓶或礦泉水瓶遺留在山上”,學生不僅夯實了知識,還學到了一些生活常識。
2.探究性提問
孔子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無思則不能釋疑。人的一生都是在設疑、釋疑中度過的。物理學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在教學中有的課題本身就是一個探究性的題目,比如:科學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科學探究物質的密度等等很多,這是一些比較大的提問,學生圍繞這個問題,提取舊知識做理論基礎,學生需要猜想、設計和進行實驗、分析與論證、評估和交流,或列舉生活中的實例得出結論,最后結合教師的引導和講解才能夠圓滿地回答問題。我們看到,這種探究性提問是學生學習和思考的出發點和原動力,是培養和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這類提問是新課改提倡的,是最鍛煉人的。
3.鋪墊性提問
這種方法常用在講授新課之前,設計一些這節課能用到的問題,涉及舊知識或是一些生活中學生接觸或經歷過的一些問題,為新課的引入和正常進行做好鋪墊。比如:我們在講“平面鏡成像規律”時,就可以問:“光的反射定律”的內容,這是理論保障,也是與舊知識掛鉤的地方。另外,還可以提問:“平時照鏡子時,鏡子中的你和真實的你有什么異同?”這一問既能激發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對平面鏡的知識有生動的認識。
4.鞏固性提問
鞏固性提問一般多應用在課堂的開始和結束,上課開始提問一般是對舊知識的鞏固,結束時是對本節知識的鞏固,是教師為了掌握學生學習程度的一種較為直觀的手段,但是對學生來說,是對所學知識的梳理。比如:在講“透鏡的應用”時,開始時,要提問“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這既是鞏固又是鋪墊;結束時,我會提出問題:在給別人照集體照時發現有人沒擴進來,這時我該怎么辦呢?請同學們思考,這樣的問題很實際,同學們要想準確地作答,就必須很好地掌握本節的知識。
5.物理知識應用性提問
物理學來源于生活,絕大多數問題都是應用性提問,這類問題在提出時需要很好地表述,有的是學生的經驗,有的是學生看到的,我在提這類問題時,一般會給出一些圖片、材料或者視頻,甚至是現場的演示,然后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們能體會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以前我總是先啟發和引導,覺得學生在思考時還是有依賴,思維不夠活躍,現在我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后展示結論,再互相修正,這類提問最能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也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總之,要想物理課堂更吸引學生,提問要做到精心設計,注意目的性;難度適宜,注意科學性;靈活多樣,注重趣味性;循循善誘,注意啟發性;正確評價,正面激勵等。要優選問點,問在關鍵處;掌握分寸,問題難易適中;注重對象,問題要符合學生的需要。
(作者單位 黑龍江省大慶市北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