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語法是英語學習的重要部分,也是英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英語語法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教條性的特點,使得教師在教學中難以把握教學方法,無法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要介紹幾種新課程下的英語語法教學策略,對中學的英語語法教學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中學英語;語法教學;策略
在當前新課程背景下,相應的中學英語教學也在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其中一項較有爭議的議題就是在中學課堂上是否還應繼續進行語法教學,以及語法教學的深入程度。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將語法視為特殊的存在,認為語法不僅具有知識性,同時還具備技能性。因此,采用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思維更傾向于讓學生學會使用語法這一技能,從而忽視了英語語法的根本特質。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更新固有教學方式,將英語語法視為英語語言本身的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將其更自然地與英語聽、說、讀、寫四大基本教學要求“無縫接合”,讓學生從理解和運用兩方面深入掌握語法知識。
一、著意淡化語法的概念色彩,將其融入語言練習模式中
英語本身是一門語言,學習語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進行交流。因此,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尤其是學生剛剛建立起對英語的印象,初步接觸英語語法時,不要過多地渲染語法的概念。此階段的中心任務是加強學生對英語語言現象和英語句型的認識,建立起學生的初步語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要淡化語法的概念色彩,將其與英語對話練習等結合。例如:Book1 B Junior English中所列語法項目,要求學生使用情態動詞“can”進行練習。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先不提出“can”的詞性以及大致用法,而是通過讓學生進行大量的例句練習和對話練習,反復幫助學生在無形中深化這一概念。再如:可數名詞與不可數名詞的教學,教師仍然可以暫時性“無視”其本身的概念,只告訴學生目前為止要懂得幾個特殊名詞,如meat,bread,rice,water等后不加“s”即可表示復數,其他的名詞,大多數還是要加“s”才能表示復數。待學生對這些詞匯產生一種非常“自然”的感覺時,再進行理論上的闡述。
二、變抽象為具體,注重實際運用
在觀察新課程教材Unit 5 I am watching TV(七年級下冊)的課程要求時,可以看到教材的要求是“運用”現在進行時,可見,新課程將語法的運用視為教學重點。因此,教師在教授語法時,要將抽象的概念轉為具體的例子,盡量不提或少提語法自身的概念,注重在實際運用中讓學生領會語法的用法和意義。
三、在教學中應抓住語法的核心,適當忽略細節
語法教學有其自身特點。因為語法本身就是抽象的、富于變化的,因此在教學中往往會產生一種現象,學生明明學得很好,各方面知識都掌握得不錯,但是在實際應用中,總是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仍以現在進行時為例,學生在掌握用法后,總是在分析構成出錯,認為現在進行時就是V.+ing。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暫時忽略學生的此種錯誤,不必死摳正確的分詞構成規則,因為現在進行時的核心內容是謂語完整性和主謂一致性。分詞的構成規則等到學生完全理解了現在進行時的真正內涵和表達形式后再進行糾正和完善即可。
四、善用歸納法,將語法學習“大隱于形”
日本的學習、考試達人莊司雅彥曾在其著作中提到,人類大腦最精彩絕倫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運用“歸納”的方法,將事物的共性提煉出來,擴展到其他的未知領域和知識學習中。在語法教學中,教師也應善于采用歸納法,先向學生展示種種不同的具體語言現象,然后通過對語言現象的分析找出共同點、形成規律,從而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倒裝句的學習,教師可以舉出一組意思相同但順序不同的句子,類似There is a beautiful girl.與A beautiful girl is there.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為什么要用倒裝句?表達同樣的意思但具體的區別是什么?倒裝句怎樣構成?”等等,讓學生通過對句子的分析和理解得出結論,進而在自行練習時就能得心應手,加深對語法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五、借助情境設置,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設置學習情境是近年來發展較快、應用較廣的新型教學方式,其主要特點是教師通過對教學目標進行具體的貼近生活環境的情境設置,將知識納入情境表達中的教學方式,優點是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在中學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也可采用情境設置方式,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語法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提升教學效果。
新課程下的英語語法教學,教師應充分注意到英語語法自身的特質,摒棄傳統的古板、呆滯的教學方法,站在“引導者”和“啟發者”的角度看待語法教學,從單純的技能掌握轉變為要求學生真正理解和運用,順利實現新課程背景下英語教學改革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良良.深入淺出層層遞進學語法:淺談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高中英語語法教學[J].成功:教育,2012(5):87-88.
[2]朱國琴.豐富情境靈動語法:情境教學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4):94-95.
(作者單位 四川省涼山州雷波縣汶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