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和新的課程標準的實施,傳統的“填鴨式”“知識傳授式”數學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明確規定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和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和作用。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簡單論述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數學分層次教學法初探。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初中數學;分層次教學法
新的教學改革在全國范圍內順利開展,教學改革碩果累累。而分層次教學法,就是一種比較成功的教學嘗試和改革。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更加充分地投入初中數學的學習中來。
一、科學合理地進行分組,注重設計
分層次教學,必須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層。一般來說,可以將班級內部的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是學習成績比較好、學習自覺性比較高的學生,大約占班級總數的四分之一。C層是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不會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大約占班級總數的四分之一。剩下的學習成績一般、學習主動性一般的學生組成B層。每個層次的劃分有一定的界限,但是成員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日常表現來決定的。比如:A層學生因為驕傲自大或者其他問題導致成績下滑、不愛學習,那么就要被分到C層;同樣,C層的學生經過認真努力的學習和學習態度端正,也可以劃分到A層。教師對每一個層次的學生特點都要進行詳細的研究和把握,全面了解每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要。
二、在課堂教學中,積極營造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數學的學習中,經常會出現“死氣沉沉”的、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教學現象。這樣的傳統教學方法的運用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所以,教師應該及時地進行課堂提問、積極的營造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面向所有的學生進行提問,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問題情境的創設中去。教師提問的問題要難易結合,既有適合C層學生回答的簡單問題,比如:相關的定義或者規則,還要有適合A層學生發揮的有難度的題型,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會參與到課堂提問過程中來,與教師形成有效的交流、溝通,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成功和喜悅,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中來。
三、課后作業的布置和考試的測評要分層次進行
課后作業的布置上,教師也要注意分層次進行。針對每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布置,最大限度地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對于C層的學生,要求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公式和定義以及例題的解法。對于B層的學生要在掌握課本內容的基礎上,完成課外作業或者是相關配套練習題的布置。對于A層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掌握課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拔高訓練和練習,做到舉一反三,有效學習。
在對學生的考核和評價上,也要分層次進行。比如:在進行單元檢測和月考的檢測中,教師可以在同一張卷子上同時呈現必選題和選做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對“選做題”進行解答。通過這樣的考試方式,不僅滿足了C層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且還給A層的學生提供了自我展示和發揮的機會。
綜上所述,本文圍繞著數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從三個大的方面:科學合理地進行分組,注重設計;在課堂教學中,積極營造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后作業的布置和考試的測評要分層次進行,對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數學分層次教學法進行了初探。
參考文獻:
[1]韋玉膽.初中數學“分層次教學”的探究.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1).
[2]王紅芬.淺談如何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學周刊,2007(12).
[3]張淼.關于浙江余姚市初中數學“分層次教學”的調查.數學教育學報,2009(2).
(作者單位 陜西省佛坪縣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