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真是煩!又到期末了,又要復習了,不知如何復習才好。”每當期末復習時,總有一些教師感覺到心煩意亂,唉聲嘆氣,復習是炒“剩飯”,如果只是把以前炒過的飯再簡單地重復炒一次,的確是枯燥乏味的,讓人提不起興趣的,但如果通過多種形式把“剩飯”炒香,炒出別樣的風味來,會讓人有一種別樣的新鮮感。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方法多樣、形式多種,在此,我談談用“小組合作”點亮復習課堂的一些淺見。
一、“小組合作”靈活化
“小組合作”很多學校在用,但用得好的學校并不多。許多學校一個學習小組一般是4~6個人,而且位置相對固定,我覺得,“小組合作”一定要靈活化,根據需要,小組合作的成員可以變動,位置不一定要固定,每一節課換換位置可能會有不一樣的心情,換換成員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再說,不同的內容學生掌握的程度不一樣,適當地調整也是可以的,如復習名著時,需要角色扮演時,有時6個人是不夠的,有些組基礎不錯,但作文不行,有些組閱讀厲害,名著不行,這就需要教師搭配,否則,一節課下來,有些組出盡風頭,有些組就只能當看客。要想讓一節課有持續的生命力,就要想辦法讓全班同學在不同的時間段有興奮點,這樣全班同學動起來了,課堂的持續生命力就有了,課堂效果自然會很好。
二、復習板塊序號化
傳統的復習方法就是把以前學過的內容再重新梳理一遍,喚醒學生的記憶,臨近考試時,再來幾次模擬測試,這種方法不是不可以,但我覺得是高耗低效,投入很多時間,但收效不一定理想。我覺得,要激活復習課堂,就要注入新鮮血液,引入“小組合作”,通過競賽來突破復習內容。復習時可以按考試的板塊劃分,例如:古詩文、字詞、現代文閱讀、名著、附加題、作文等。這幾個板塊可以穿插復習,將每個板塊要復習的內容全都拆分為零碎的知識點,然后標好序號,以待復習時用。
三、復習內容集中化
一節復習課,不要想著什么都能復習完,復習前就要算好有多少節復習課,把內容分解到每一節復習課中。也就是說,一節復習課的內容一定要集中,集中解決一兩個問題。下課時,班上絕大多數的同學都明白了就算成功,千萬不能貪多求快,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
四、競賽形式多樣化
上面我說到復習內容要序號化、符號化、集中化,僅僅如此還不行,還要制成課件,因為這種復習方式沒有課件很難實施。復習時以競賽的方式開展,但競賽形式要多樣化,如:必答題、搶答題、沖關題、挑戰題、表演題、組長必答題、組員必答題等,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每組的得分相差不能太懸殊(這個是教師可控制的),以免挫傷個別組員的積極性。
五、比賽成果現場化
每一次比賽當場都要得出結果(可讓各組輪流計分,每一個同學都有計分的可能),讓學生有及時成就感,盡管分數是虛的,但學生感覺是實在的。當然,對于優秀組長、組員(組長、組員不固定不影響評比),除了精神獎勵外,還要有適當的物質獎勵,例如:獎勵一顆棒棒糠、一個練習本等,意思一下即可,不能讓學生只看重物質而忽略學生的素質,否則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價值觀,那就得不償失了。
六、避免課堂泡沫化
這種課堂可能會很熱鬧,氣氛會很活躍,但可能也有很多課堂泡沫,部分同學忘掉了課堂內容,完全沉浸到課堂競賽中去了,還有極少數基礎很差的同學也可能游離于課堂之外,一節課下來,可能復習內容沒能真正落實,對于這些情況要如何解決呢?我覺得,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讓學生明白復習方式的更新是為了更好地掌握復習內容,復習方式只是手段而已,復習內容才是根本,讓學生在思想上重視;其次,在第二節復習課時抽查上節課復習的內容(游離于課堂之外的同學是抽查的重點對象),對于沒有掌握的同學要采取適當的懲罰措施。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地減少課堂泡沫,提高課堂效率。
以上只是我在復習過程中的一些膚淺嘗試或想法,僅供大家參考。我個人覺得,復習方法、復習方式林林總總,既能激活復習課堂,又能收到復習成效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作者單位 廣東省中山市神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