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會有所發展,有所創造。在物理課堂上,通過巧設物理情境,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營造民主的教學環境,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問題意識;物理課堂;方法;能力;習慣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提不出問題。通過網絡,查閱關于中國人的問題意識的相關調查報告,發現中國人的問題意識普遍不如歐美等國,報告稱中國人缺乏問題意識。目前,我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新思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而創新思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必須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
一、什么是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指主體在認識活動時,通過主體對認識對象的深刻洞察、懷疑、批判等多種方式,產生了認知沖突,經過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時,出現的一種具有強烈的探索情境的真實問題或想做出發現式創新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又驅使學生不斷地積極思維,直至解決問題。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意義
許多調查均表明,一直以來,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充斥著現在的課堂,提問成了教師的“專利”,在這種接受性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失去了提問的機會,失去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也失去了質疑和深層次的思考機會,長此以往,自然不敢奢談創新能力了。
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第一個要素就是提出問題。著名學者陸九淵的觀點是:“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會有所發展,有所創造。由此,我們提出在物理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如何在物理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1.明確問題意識的重要性,促使學生有意義地學習
據記載,有一天,哲學家羅素問哲學家穆爾:“你的學生中誰最優秀?”穆爾說是維特根斯坦。羅素追問:“為什么”?穆爾回答說:“因為,在我的所有學生中,只有他一人在聽我的課時總露出迷茫的神色,而且老是有一大堆的問題”。后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甚至超過了羅素。有人問:“羅素為什么落伍?”維特根斯坦說:“因為他已經沒有問題了。”沒有問題是多么可怕啊!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疑問是發現不足的開始,是自我提高的開端。疑問是創新思維的開始,是學習的開端,是科學創新精神的原動力。牛頓看到蘋果落地,思考蘋果為什么不向上飛,發現了牛頓三大定律,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瓦特看到爐子上的水壺蓋子的跳動并提出質疑,發明了蒸汽機,在工業革命中起了基礎的作用。科學思想之所以有所發展是因為在科學觀念上發生了革命性的、跳躍性的和非繼承性的問題意識的變革,一個看似稚氣實則很有價值的問題卻常常可能引起重大的發現或發明,推動社會的進步。
2.巧設物理情境,萌芽問題意識,使問題意識的培養成為可能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教室的,個體往往可以基于過去的經驗,依據他們的認知能力,對新問題給以解釋或提出假設。“在探究活動開始時可以設置各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新的物理情境與已有知識的沖突所在,從而提出問題,并做出合理的假設與猜想。”
在“大氣壓強”一課中,教師可以這樣進行教學設計:先演示口朝下的集氣瓶吞進去一個雞蛋的小實驗。一般情況,學生已有的經驗是瓶口朝上,雞蛋掉入瓶中,但是實驗創造出來的情境與原有經驗產生了矛盾,學生就會疑惑,產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質疑。但是,教學不能就此止步,教師接著進一步做實驗;讓學生去拉動抽成真空的馬德堡半球,最好找兩個身材魁梧的男同學,當學生用了很大的勁也不能將球拉開時,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時,學生的問題就會噴涌而出,例如:“為什么雞蛋會升入瓶中?”“為什么沒有將球拉開?”“是什么力量壓著兩個半球?”……
教學中,通過教師精心而巧妙創設的物理情境,通過超出學生原有認識的物理新奇的情境,讓學生在“知”與“不知”的強烈沖突中由“無疑”而“生疑”,由“有疑”而“釋疑”,啟發思維、引導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精心準備和巧妙設計的物理實驗,將會極大地啟發學生的思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超過50%的同學選擇了“有不懂的地方,但不知道怎么問”一項。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發生的,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僅僅是教師做了些什么。”在物理課程中,學生自己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是至關重要的,讓學生知道什么樣的問題有價值,這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和養成提出問題的習慣都有好處。
通過分析總結,我們認為,對于新接觸物理的學生,怎樣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教師的示范是必要的,而對于九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已經對問題的提出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還未必全面,也需要教師適當地指導。
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并學會問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時,我們引導學生不要盲從教材,引導學生克服認知定勢,如:觀察某個物理現象或學習某些知識時,凡事問個為什么。一般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進行提問:“為什么”“怎么樣”“如果條件變了,將會怎么樣”“是什么”。
例如,“超導材料在超導狀態下可以作為發熱體”是大連某年中考選擇題中的一個選項,是中考常考的關于超導體材料在電器設備上的應用范圍問題。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利用上面的方法進行問題的提出,“超導體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溫度變了,會怎樣?”再如,八年級物理第一章的“真空中的鬧鐘”實驗,根據現象引導學生進行提出問題訓練,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思維。當然,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利用教材的課題、重要的原理等內容引導學生有計劃的、有目的地進行訓練,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積極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獨立的思考,提高分辨能力,提出更多的有價值的問題,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養成學生的問題意識是一個長期的、需要反復促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4.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教學環境,保護學生萌動的問題意識
數據統計分析還發現,隨著年級的上升,不提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多,而且越是高年級提問的人次就越少,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呈下降趨勢。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敢,怕被同學嘲笑”。
初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正是問題意識的表現;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注重塑造以淵博的知識和高尚的師德為核心的對學生具有親和力的人格形象,把自己的外在權威隱蔽起來,進行心理位移;其次,對學生的主動發言和積極參與,要鼓勵接納,不能打斷批評,要耐心傾聽學生的自由表達,鼓勵不同意見,歡迎補充、質疑、標新立異或綜合、改進,營造出民主、和諧、自由言論的氛圍。
例如,學習“力”一節時,某教師在基本了解學情的基礎上,設計了多個能夠從不同角度體現力的作用效果的實驗,該教師在學生觀察到的現象基礎上,將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自由提出問題,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學生甲提出質疑,“老師用手擠壓玻璃瓶子,瓶子形變是因為瓶子不夠硬,如果用手壓桌子,桌子沒有發生形狀改變,所以,‘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這個結論不對”。此話引起許多同學的哄堂大笑,這時,老師并沒有急于否定他的問題,而是故意留出一段時間,這時,學生分成了兩派,一時間,又站出來許多同學支持甲同學的觀點,大家激烈地爭辯著。教師在學生有了支持自己觀點的初步意見后,首先表揚了這名同學能夠獨立思考的精神,繼而肯定了大家善于接納并能認真對待別人的觀點的正確態度,然后指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實驗的方法發現了桌子在用力擠壓下,也能夠發生形變,證實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的正確性。
教學過程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時,應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能夠獨立思考,敢于發表個人意見。在課堂教學中,由學生自主地提出一個問題要比教師提出十個問題更有意義,更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營造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是每個教師所必須具備的素質與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敢問”和“能問”。
總之,教師應該轉變以往的陳舊觀念,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中放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努力實踐開放自主的課堂教學,讓探究成為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創造條件啟迪、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房壽高,吳星.到底什么是問題意識[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4-28.
[2]黃延春.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解讀[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遼寧省大連市第三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