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彩斑斕的英語教學活動中,由于教師的理論視域和教學理念不一樣,其課堂教學的走向也不一樣。應該說,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教學在不斷地生成著新的資源或新的契機。初中英語教師應該不失時機地捕捉到這樣的生成點——并作為教學歷程進一步對話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契機。
一、培養發散思維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程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鑒于此,在英語課堂中,教師應組織學生靈活地、多向性地、深刻地去思考分析課程資源,以此引領學生盡情馳騁于五彩的英語王國,并以此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習慣。
例如,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通過“一詞多義”、前后綴詞、聯想法、故事續尾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一位教師在講前綴dis-時,告訴學生,它可以在動詞、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否定含義,然后要求學生想出一些帶有前綴dis-的詞,啟發學生進行發散思維。這時自有一些反應快的學生說出,“dis-appear,dis-believe,dis-satisfy”等前綴詞。這樣的訓練在擴大學生詞匯量的同時,又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了詞的結構和用法,可謂一舉多得。
二、培養求異思維
如果把人的大腦比喻為一棵大樹,人的思維、感受、想象等活動促使“樹枝”衍生,“樹枝”越多,與其他“樹枝”接觸的機會就越多,產生的交叉點(突觸)也就越多,并繼續衍生新的“樹枝”,結成新的突觸。如此循環往復,每一個突觸都可以產生變化,新的想法也就層出不窮。
例如,有位教師在講授Students’ Book 7 Unit 2 Satisfaction Guaranteed時,組織學生對機器人和人類進行同異的比較。
求同: appearances ,mentality, emotion
求異: facial expressions, quicker reactions, behavior
這樣的求同求異能夠在更深的層面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獨立性、敏捷性和靈活性,同時克服其片面性、模糊性等弱點,培養智能型全方位人才。
三、培養論辯思維
近年來,隨著對學生思維能力關注程度的提高,隨著對英語對話的“另類熱愛”,課堂辯論愈來愈在課堂中占有“一席之地”。盡情辯論,不僅是一個深情的動作,更是彼此心靈的敞開與接納,是彼此擦亮對方“視野”的策略之一。
人教版《英語(新目標)》中,可用的辯題資源有很多,教師切不可擱置或有意“稀釋”這類資源。如,八年級下冊Unit 8中可以提煉“Should people keep a pet in an apartment?”的辯題,九年級Unit 13中可以提煉“advertising:pros and cons”的辯題等。這些話題能夠激起學生的童真童趣,或許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之功效,或許能夠使學生享受到純真的、童年式的文化和精神消費。
新世紀、新課程改革已為初中英語教學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視野。英語課堂能否迎來令人向往的生機與活力,能否為學生創造出詩意的理想棲居,有賴于教師的“另類思考”,有賴于教師的“敏感和細心”,更有賴于師生之間開展富有遠景的理想對話和深度溝通。
(作者單位 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巋美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