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建立規范的英語教材體系以及豐富的課程資源體系,以保障英語課程的順利實施。陳述了我校開設英語校本課程的教學思路,總結了英語校本課程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效果的評估方式,同時提出了在校本課程開設中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校本課程;教學思路;教學嘗試
校本課程開發(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簡稱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紀60~70年代的西方發達國家,主張學校的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社區代表等參與課程的決策,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實現課程決定的民主化。我國近幾年進行的高中新課程改革也提出:學校應根據自己的辦學思想,確定個性化、特色化課程,來滿足學生個體差異需求和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發展。
一、校本課程教學思路
學校的課程改革,必須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必須體現校本化。在高中常規英語教學中,教師重視基礎知識的訓練,但在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特別是交際能力方面做得很不夠。因此,我們將“把知識轉變為初步進行交際的能力”作為校本課程的目標之一。英語教學大綱提出,在進行聽、說、讀、寫綜合訓練的過程中要側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我們校本課程的目標之二就是增加學生對所學語言知識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知識的了解,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英語教學常有這樣的弊端,即課堂教學以灌輸──接受型模式為主,由此產生學生認識能力、自學能力低下的不良后果。在校本課程中突出學生的認識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我們追求的第三個目標。
二、校本課程的內容與安排
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校為基地,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的課程開發。在組織實施過程中,課程內容的安排應依據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為學生提供既容易實踐,又補充必修教材內容的實用的、短小而又相對完整的板塊內容,主要培養學生的發展性學力。因此,在課程設計模式中,我們統一每一章的編寫體例為:A.研究性課題學習(Research Tasks for Learning)B.模仿與操練(Imitate and Practice)C.欣賞(Appreciation)D.生活實踐(Learning in Doing)E.潛能開發(Developing the abilities)F.閱讀網站(Reading On Line)G.評估與評價(Assessing)。
三、校本課程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我們摒棄了以前單一的灌輸──接受型的“填鴨式”教學法,采用提問式、談話式、討論式、表演式等教學方法。我們將材料印發給學生,要求他們根據提示進行自學,每堂課開始時,要求學生提出自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然后再由他們自己討論解決。在教學中,我們對聽、說能力給予了高度重視,為了增強學生的聽、說能力,始終保持和發展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校本課程的效果評估
校本課程是一門嚴肅的實踐課,有著明確的教學目標,我們根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制訂了相應的測試方法。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校本課程不能加重學生的負擔,因此我們不將詞匯作為測試內容。測試主要著眼于考查學生的交際能力、背景知識和學生的認知能力,實行學分制。這在評價導向上要求教師不但要上好常規課,而且要能組織、開發出1~2門具有校本課程意義的、受學生歡迎的選修課。
五、校本課程嘗試中的思考
1.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校本教研使“人”的存在和“人”的應有地位開始在學校教育中凸現和回歸,教師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教書匠”的形象,以“研究者”的身份積極投入實踐中,增強研究意識,不斷養成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習慣。
2.合理兼顧學生興趣和學科能力培養
我們在英語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中往往會過分重視學生的興趣,忽視教學目的調查。我們發現選擇英文原版影片欣賞、英語視聽的學生較多,大部分學生選擇的原因是這些課要求不高,情節有趣,比較輕松,很容易拿到分數。因此,在課程安排方面,在兼顧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要注意提高學生自身的素質,做出合理的調配,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3.要減輕學生負擔
任何加重學生負擔的做法都不會得到學生的支持,更談不上激發他們的興趣。因此,在選材時,特別要注意文章的難易度,盡量降低對學生的詞匯要求,對不能猜測的生詞,我們一般加以漢語釋義,使學生自學時將主要精力集中到對文章內容的總體把握上。再者,由于注意選材的趣味性、多樣性,這就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輕松愉快地完成了學習任務,為授課時的設疑、答疑、討論做好準備。負擔輕、效率高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會受到學生的歡迎。
參考文獻:
[1]丁筱燕.新標準 新理念 新課堂:Britain and Ireland.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9).
[2]鄭金洲.校本研究指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08.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