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在資源相對貧乏的農村語文教學中,如何挖掘農村所獨有的教學資源,運用獨有的資源優勢來開展綜合性學習,應該成為每個農村語文教師新的工作內容。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談農村綜合性學習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一、清新怡人的自然環境
毛澤東說:“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鞭r村有其自身獨有的美好景致:青山、綠樹、小橋、流水、古井、老屋、花草、牛羊……一年四季,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成長,他們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春天的鳥語花香,夏天的青山綠水,秋天的累累碩果,冬天的雪花飛揚,如果教師能適當地引導和點撥,那農村所獨有的豐富的自然資源無一不是開展綜合性學習的上好材料。
二、厚重深邃的民間文化
農村不但有著清新怡人的自然環境,給人以“世外桃源”般的恬靜,其豐富的生活畫卷也在向學生悄然打開,這些素材根植于生活的土壤里,散發著泥土的芳香。無論是逢年過節的風俗,還是吃飯穿衣的習慣,細心探究起來,幾乎都包含著深邃的民間文化,它蘊涵著廣博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的民族精神,蘊藏著語文學習的寶貴資源。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豐富的語文資源,通過語文綜合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去探尋日常生活背后的“學問”,挖掘屬于農村學生所特有的語文寶藏。
三、淳樸美好的人文特色
與現代都市紛繁復雜的生活比起來,農村有著特有的清新與恬靜;相比城市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隔膜,農村的人文環境更為敦厚淳樸,這給身處農村的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的氛圍。“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生活在祖祖輩輩生活過的土地上,那受惠于同一方水土的鄉情,是鋼筋水泥的隔膜中的城市人所無法想象的。樸實的農民那種勤勞儉樸的本色,更讓與之朝夕相處的學生的心靈受到好的熏陶,是他們人生中得天獨厚的財富。
誠然,農村文化,雖然較之城市文化,有其粗糙、野性和迷信的成分,但往往卻是人類最原生態、最本真文化的因子。農村學生長期生活在農村,對此耳濡目染,卻往往缺乏正確的判斷,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容易產生自卑或自賤的不良心理。對此,作為有責任心的農村語文教師,應該從語文的角度對農村新文化建設有所作為。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睆膶W生最熟悉的東西開始,教師以一顆敏感的心去叩開學生探究生活、自然、身邊文化底蘊的心靈之門,充分利用農村的資源優勢,就地取材,開展綜合性學習。只要我們能深刻地理解新課標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設置的目的,充分挖掘農村語文優勢資源,農村學校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不但能有所為,而且能有大作為。
(作者單位 湖北省麻城市鹽田河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