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述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課程開發過程,構建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項目課程體系開發關鍵節點,培養汽車檢測與維修行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工作過程導向;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體系
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已經在全國各高等職業院校實踐多年,不少院校在這場改革運動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大批高職畢業生從中獲益。作為教學改革重點之一的課程體系改革碩果累累。課程目標由崗位技能訓練轉向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課程內容實現職業性與學術性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課程結構彰顯了模塊化課程的開放性、靈活性。課程實施由以學校為本逐漸向以學校為本和以企業為本相結合的方向轉移。
本文以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為例,分析了課程體系開發的關鍵節點。
一、專業需求調研
課程能否滿足企業、行業需求,能否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是課程體系開發的首要條件。在課程項目化改革之前,對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輻射地區和行業的現狀及需求進行調研是首要任務。
比如:截止2010年底,江蘇省共有機動車維修企業2.1萬家,其中一類、二類、三類汽車維修企業數量分別達1407、3848、11175家,機動車維修總輛次達到2738萬輛次,機動車維修總產值達到115億元。江蘇省共吸納從業人員15萬人。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汽車維修、檢測及相關領域從業人數每年以8%的幅度增長。因此,我院在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建設時,積極與江蘇省及“長三角”周邊汽車制造業、汽車維修業、汽車檢測業等產業發展相適應。
二、工作任務分析
職業崗位(群)工作任務的分析是課程開發的前期工作。我院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通過校企合作成立了由專業教師和行業、企業專家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通過對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輻射地區企業、行業的調查,立足“長三角經濟帶”,依托上汽集團,對汽車檢測與維修市場進行調研,在對行業企業進行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先對專業所對應的主要職業崗位(群)進行分析,再對每個職業崗位進行工作任務分解,最后確定各個工作崗位(群)所必需的職業能力,包括職業綜合素質、職業核心能力和職業拓展能力,即課程目標。
經反復研討,確定了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所應對的職業崗位:汽車檢測工、汽車機械維修工、汽車電器維修工、汽車鈑金維修工、汽車油漆工、汽車美容師、汽車服務顧問。然后,針對每個職業崗位詳細調查其工作過程,分解其工作任務。最后,研究其所對應的職業能力,從而確定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確定了156個典型工作任務。
三、課程結構分析
依據職業領域課程的特點與結構要素,校企合作制訂了新的課程標準。按照“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校企合作的開發團隊、任務引領型項目內容的開發、教學做一體化、專業核心能力的有效評價、多種形式的教學載體等六個主要特征,實施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課程開發,引入企業新技術、新工藝,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融入職業資格標準,推行“雙證書”制度,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根據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對應的7個主要工作崗位及崗位群進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歸納出21個行動領域(職業能力)。比如:將車速表檢測、輪重檢測、制動檢測、燈光檢測、喇叭聲級檢測、側滑檢測以及人工檢驗等汽車檢測項目,根據目前汽車檢測行業分類,歸納為安全性能檢測行動領域;將底盤輸出功率檢測、油耗檢測、懸架性能檢測、最大轉向角檢測歸納為綜合性能檢測行動領域;將汽油車尾氣排放檢測、柴油車煙度檢測歸納為環保性能檢測行動領域。課程結構不再是傳統的課程整合,而是與實踐工作有機結合的職業化課程體系。
四、課程內容分析
由專業帶頭人、企業行業專家、課程開發專家組成小組,通過對江蘇及“長三角地區”汽車檢測與維修行業調查,對就業崗位(職工崗位)進行分析,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和行動領域,按照學生知識技能職業態度的形成過程,學習領域之間工作的內在聯系,將行動領域轉換為學習領域課程,每一學習領域都是完整的工作過程。
根據認知及職業成長遞進規律,將21個行動領域轉換為10個學習領域(課程)。根據完整思維及職業特征分解學習領域,設計學習情境,每個學習情境由一系列工作任務構成。學習領域的表現形式是學習情境,因此設計學習情境是課程改革的核心。
按照學生知識技能職業態度的形成過程,學習領域之間工作過程的內在聯系,將各學習領域按照遞進順序排列,打破學科性課程體系,重組教學內容,建立由公共學習領域、專業學習領域、拓展學習領域、頂崗實習等組成的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體系。
五、教材內容分析
專業面對的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得以確定后,下一步是由專業教師、行業企業技術骨干、教學研究人員、教學管理人員以及行業企業管理人員組成的課程開發團隊,依據職業能力進行教材分析,篩選課程內容,這是課程開發的關鍵環節。
教材分析就是對完成工作過程所需的某一單項素質或單項能力進行分析,列出其全部操作步驟、活動內容、所需的相關理論知識、技能和應具備的素質,即將職業能力分解成相應的技能、知識與態度,建立課程教學目標,進而對這些技能、理論知識和態度目標進行分解,形成技能和知識模塊。
六、教學過程分析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其教學設計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關鍵。教學設計應對教學過程中各環節所涉及的教師、學生、教材、課時、教案、課程項目、任務、教學方法、教具、設施、教學場地與環境及考核方式等進行妥善的規劃、組織、協調。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對專業主干課程進行整合后,按功能形成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汽車主底盤構造與維修、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汽車性能檢測四大模塊課程,實施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于一體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具體的做法如下:把每一個教學模塊項目化,以模塊內的項目為教學單元組織教學,每個項目由“應知(理論)+應會(實踐)”兩方面所組成。在項目設計時,將理論與實踐融合在一起,可以克服傳統的理論與實踐教學相分離的缺點。邊學理論邊實踐,工學結合,就可使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每一項目的教學使學生動腦動手,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知識與技能同步獲得。
學院與揚州市一流的汽車服務企業合作,采用“車間現場、真實情景”的情境教學、實物教學及行為導向等教學手段,把課堂搬進汽修工廠、汽車檢測站車間,使“教學場所與工作場所一體化”。由“教師與工程師一體化”的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骨干共同完成教學過程。根據工作過程開發專業課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實施課程教學。堅持“教、學、做、考”合一的原則,強調“學中做,做中學”,使“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一體化”,以真實的工作任務來設計綜合實訓項目,通過對未來職業崗位任務和環境的真實體驗,使“學生與職業人一體化”。
總之,在校企合作基礎上,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不僅有利于校企教學資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實踐技能教學系統與基礎理論教學系統的融會貫通,便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為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崗位培養合格的應用型高技能人才。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