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語言,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作為數學思維與表達的載體,數學語言的水平是學生數學素養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渠道,加強數學語言教學應該在教學中給以足夠的重視。
一、“咬文嚼字”,打好語言基礎,提高理解能力
中學生的數學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的語言水平,即對數學語言含義的理解程度。為此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加強數學語言的訓練,教師要善于數學語言的提煉,在教會學生概念、定理等的同時教師要及時地將這些數學語言的精煉之處介紹給學生,使他們的數學語言逐步豐富起來,進而促進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能力。
在講解教學概念、定理等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用比較的方法來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通過比較讓學生找出關鍵所在。比如講解交集與并集時,對“且”與“或”以及連接符號要引導學生去比較去感悟它們的不同,這樣使得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領略到數學的嚴謹之美。著名數學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數學教學中需要我們指導學生靜心地進行一番“咬文嚼字”的訓練,讓學生真正抓住數學的本質,提高其理解能力。
二、“語言互譯”,拓展思維,提高學生的轉化能力
我們知道,數學語言有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同的數學語言的表達效果是不同的,若用文字語言表達,可以很生動,若用符號語言則能很簡潔,而用圖形語言表達則可以更加直觀形象。三者作為數學思維的載體既可以獨立完成也可共同協作,并且可以相互轉換、取長補短,給學生的思維插上翅膀,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教學中,一些概念或定理的敘述比較繁冗,這樣不利于學生的理解,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轉換為其他語言,比如用圖形語言,可以化抽象為直觀;又如有些用符號語言表述的問題雖然具有一種簡潔的美,但同時又蘊含著抽象,這時我們同樣要引導學生轉換為圖形語言或文字語言,這種小小的“互譯”,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問題轉化的能力。
三、“語言聯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語言結構嚴謹,特征清晰。如果學生能結合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數學問題的語言結構進行聯想,無疑會加強數學知識間的溝通和聯系,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數學思維是以數學語言為載體的一種理性活動,思維的發展實際是數學語言的變換與聯想的結果。數學語言聯想可以完成數學命題的合理轉換,可以在解題原則的指導下對數學問題進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廣泛思索,幫助學生正確解決問題。如果學生不會用數學語言進行聯想,那么他們就不會聯系地去看問題,就不會變通地去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準確、規范地學習每一個數學概念、定理,從文字語言到圖形語言再到符號語言都要指導學生做到準確無誤,且能進行互變互聯,這樣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強化數學語言訓練”,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數學交流是現代數學教育的精髓,數學是人類共同的語言,是相互溝通的重要途徑。數學語言是自然語言的補充,數學語言的掌握程度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一個人的可持續發展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常識的積累與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通過相互學習、相互交流,而數學語言的嚴密、簡潔的符號及直觀圖形給我們提供了交流的平臺。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生前說過:“在數學表達上要想得清楚,說得明白,寫得干凈。”數學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數學交流必須建立在熟練掌握數學語言的基礎之上,如果語言不精,就會影響到數學交流的效果,當然對于學生自身的長遠發展也是不利的。
在日常教學與生活中,我們發現有不少學生由于數學語言的表達不規范、不清晰,而使聽者或讀者不知其所云的現象屢見不鮮,尤其表現在試卷上,會做而拿不到該得到的分數,尤其高考之后有學生估分不準正是如此,直接造成智力資源的浪費甚至精神打擊。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嚴于律己、為人師表。首先從自身做起,備課、講課輔導都要規范地使用數學語言,不要用不規范的語言含糊其辭地去作一些解釋,包括每一個概念、每一步推理都要做到規范標準,不可以有絲毫馬虎。其次要求學生依老師的要求,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課堂上教師對學生所做的練習要及時反饋,進行詳細地講評,對錯誤的地方讓學生共同糾正,最好針對每一步都要加以分析,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語言的嚴謹與精練。
數學被譽為人類思維的體操,對于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而數學語言作為思維的載體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當給以足夠的重視。教師應該不斷地去學習、
充實自己,只有儲備足夠的理論與大量的實踐相結合才能適應我們的教學工作。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我們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做一名合格的數學教師。
(作者單位 山西省平遙現代工程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