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反芻式”教學法應用于化學的教學中,使學生在溫故而知新的過程中將知識吸納和升華。在學習化學的各階段,將化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逐步培養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更大程度地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作用。
關鍵詞:化學;“反芻”教學法;應用
一、“反芻”理論
反芻是指“偶蹄類的某些動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到嘴里細細咀嚼,然后再咽下。比喻對過去的事物反復地追憶、回味。”(《現代漢語詞典》)。反芻式化學教學的核心在“反芻”,強調學法。主要經歷“提出問題”(粗吞),“分析問題”(細嚼),“解決問題”(吸收消化)三個基本過程。反芻式化學教學是一種非常切合實際的教學模式,便于操作,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反芻”教學模式實踐
1.化學概念的反芻
教學過程中遇到有些概念,非常抽象難懂,乍一接觸,學生百思不得其解,聽課時感到似懂非懂,甚至在一段時間內,也不能接受下來。如在學習晶體的概念時,學生感到十分困難。晶體的結構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確實存在的客觀物質。這叫學生如何去感受和認可呢?無論老師講得多么生動,學生還是對晶體結構形成直觀認識。從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物質到微觀粒子結構,這一思維跨度太大,學生難以接受這是十分正常的心理反應,作為教師不應急于求成,可以引導學生暫且先記住常見晶體的結構,繼續后面知識的學習,等學完本章知識以后,再回過頭來,重新去認識“晶體”,借助于晶體特點及其對可見的有形物質的作用來確認其存在的真實性。(這就是“反芻”,后面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前面知識的理解與消化)。可能有的教師認為這樣會造成學習知識的夾生飯,這一點不必擔心,因為我們還有反芻的機會,通過后面知識的學習,我們會從更高、更深的角度去認識以前不能理解的知識,甚至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徹。例如,原電池、電解池、電鍍的概念,也需要不斷地反芻、再反芻才能被消化和吸收。
2.化學規律的反芻
化學規律是科學家們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不斷歸納、總結出來的正確理論。對化學規律的理解是為了更好地應用。如化學平衡原理的理解與應用,學生不易掌握,教學中應先讓學生弄清化學平衡的條件及特征。在學生了解了這些基本內容(粗吞)的基礎上,通過對溶解平衡的理解和遷移,讓學生建立起化學平衡是個動態平衡的概念(細嚼),思路清晰以后,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只有讓學生對化學規律不斷地進行反芻加工,才能使其對規律的內涵和外延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不至于做題時束手無策,無的放矢。
3.知識應用的反芻
化學是一門應用性科學,理論聯系實踐,才會使理論知識學以致用。如對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的學習,引導學生運用濃度變化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來解釋濃度變化對化學平衡的影響,進而推及壓強變化對化學平衡的影響;通過實驗引導學生得出總是吸熱方向的反應速率對溫度的變化最敏感,變化幅度最大,從而得出溫度變化導致平衡移動的方向;教師再通過鞏固習題隨堂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與學生一起完成問題的答案。化學解題的過程就是一個邏輯思維的過程,力求嚴密、正確、完整。
4.知識復習的反芻
在期末復習階段,首先,要練習讀題、審題,注意抓住題意關鍵,尋找答題突破點;其次,要善于分析和仔細把握題中的隱含信息,靈活應用簡單方法。如已知有機物的分子式確定各種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可以主鏈由長到短,支鏈由整到散,位置由中到邊,最后通過命名來檢驗。這樣就避免了遺漏或重復,做題后要注重反思,提高答題的準確度。這樣真正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的樂趣,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三、“反芻”教學的體會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明了教師的任務不僅是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會學”,學習化學不可使學生形成模式化的思維方式,能夠舉一反三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學生提出的有創造性的問題,及時給予充分的認同并應善于精講點撥,訓練學生的發散式思維和科學思維的能力,使學生在對理論知識不斷反復的回顧中得到升華。
總之,教師只要適時引導學生經常對新知識進行“反芻”,使學生在對化學知識的不斷反芻的過程中,領悟其中的道理,溫故而知新,為后續專業課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基礎。學生所學的知識的消化效果也會比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來得好。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