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課程改革的要求與實際教學的現狀。
新課程提倡學生“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自主學習方式,變“教師本位為學生本位”,變“權威的傳授者”為“平等中的首席者”,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景而變,在動靜結合中培養學生的歷史質疑、思維創造;提倡和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我校作為普通高中,對于歷史課質疑方法的探究,還剛剛起步,質疑的方法還很簡單、粗放,許多做法與設想有待在實踐中提高。例如:有的教師就把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個體感悟視為上好課的關鍵,在課堂上,學生分組自編自演歷史劇,然后再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進行評議,場面熱鬧非凡,掌聲不絕于耳。但是,簡單的劇情、膚淺的問題與評議,總使我們感到無論在歷史知識方面,還是在思維能力方面,學生恐怕沒有得到應當得到的東西。
二、解決的措施
如何提高高中歷史課堂中自學質疑的有效性,讓學生真正喜歡質疑,敢于質疑,有水平地質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粗略的看法。
1.課前導學案,趣味重于知識
不管是山東杜郎口中學的“10+35”模式,還是江蘇灌南新知學校的“自學·交流”模式,在培養學生自學質疑的能力時都充分運用了導學案。編制一份高質量的學案不僅僅是預習中有多少重點內容,練習鞏固中有多少高考題、導學案不是學生的精良的同步練習本。它的重要意義在于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使學生有問題可想,有問題可疑。“自學質疑”不是為了檢驗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如《三民主義》的自學板塊,用圖說歷史的方式替換掉填空題式的基礎知識整理,使學案充分體現趣味性和啟發性。
2.課堂分層次,質疑重于提問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質疑的情境、教給質疑的方法、拓展學生質疑的思路?
(1)創設情境時,要注意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每個環節都有他們不同的精彩,樂在其中,才能回答問題,甚至提出問題。例如:我在上《美國1787年憲法》時,全班分成三個小組參與學習活動,第一組:挖一挖憲法的背景;第二組:記一記憲法的內容和特點;第三組:淘一淘憲法的作用。每個小組的任務又分成基礎型、共同探究提高型和高手挑戰型。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找到自信:調皮的學生可以大聲朗讀課標、從課本中找出填空題答案;頭腦靈活的學生快速復述知識點,并介紹記憶秘訣;喜歡探究的學生推理分析、揣摩史料;愛評述的學生縱橫東西、貫通古今。歡快、合適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頻繁的質疑、思考和想象中體味“發現的喜悅”和“創造的喜悅”,點燃學生創新求異的火花,使學生樂在學中。
(2)在課堂評價時,教師既要看到學生對問題解答正確與否,更要關注學生積極的思維和勇氣的表達,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在關心、關注他們的全面健康發展。
總之,課堂教學分層次,既要有對重要基礎知識的概括,又要有分析評價的能力要求,既能滿足大部分學生“吃得飽”,又能滿足部分優秀生“吃得好”,引導學生積極尋找問題的答案,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質疑的有效性。
3.課后小論證,論據重于立場
蘇聯教育心理學家贊可夫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最有價值的本錢。”只有在歷史課堂中不斷鍛煉學生的質疑能力,喜歡質疑,善于質疑,才能引導學生從對歷史的獵奇,到主動運用史實論證自己的觀點,歷史思維能力才真正地形成。例如:在學習《康乾盛世的開創者——康熙》一課時,在新課結束后,通過三組材料:西方同時代的人、中國同時代的人、后代的學者對康熙的不同評價,引出學生對康熙自己的看法與評價,并用小作文的方式加以論述。通過一個學期的訓練,使學生逐步掌握評價歷史事件、人物的方法——觀點、史實、結論三步走。真正做到“授之以漁”。
總之,提高課前導學案的趣味性,讓學生喜歡質疑,注意課堂情境的層次性,讓學生敢于質疑,重視課后的歷史論證,讓學生會質疑,才能真正提高歷史課堂中質疑的有效性,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促成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劉永雷.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點滴技巧,2011-09-16.
[2]俞秀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初探,2011-04-11.
[3]單林云.如何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2010-09-29.
[4]李和平.新課程標準下學生歷史論證能力培養淺見,2012-04-05.
(作者單位 連云港市海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