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集中華優秀文化于一身,它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具有語言精煉、節奏鮮明、韻調和諧等特點,它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想,寄予了作者的遠大抱負。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濃厚興趣,有助于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有助于使學生在體會作品的過程中,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使學生在鑒賞的過程中,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在體會作者所要闡述的情感抱負的過程中,客觀地看待當時社會的狀況等等。
詩歌作為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階段的重要內容,其簡約的表達方式卻包含了豐富的意蘊,正確、恰當的理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基本的文學知識水平,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更重要的是閱讀詩歌還可以借助作者表達的情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本文就對如何在語文課堂中開展詩歌鑒賞活動進行了簡單介紹,以求拋磚引玉。
一、借助詩歌內涵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詩歌鑒賞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理解詩歌中所涵蓋的內容,其中包括作者的政治抱負、作者的愛國情懷、作者的生活態度、作者的人文理想等等。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高中生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他們已經接觸詩歌好幾年了,所以,在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欣賞和鑒賞能力的基礎之上,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自行閱讀,發表自己的看法,總結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理想等等。之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觀點,進行補充,完善每首詩歌所真正表達的意思。真正讓學生明白詩歌中所要闡述的觀點、所要闡明的道理,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學習的印象,還可以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鑒賞李白的“蜀道難”一文時,教師要讓學生在作者描述的情境中,體會到作者驚人的藝術夸張、豐富的想象力和雄偉磅礴的氣勢,描繪出蜀地山川奇險壯麗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同時也流露出了詩人對當時軍閥割據局面的深刻憂慮等等。教師要讓學生在體會作者所描繪的情境和所表達的感情中,學會熱愛自然,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當時作者所處的環境,從而使學生的素質水平得到提高。
二、在鑒賞的過程中學會分析詩歌,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在詩歌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理解其含義之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詩歌作品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偶、通感、設問、借代、用典等)、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等)、表現手法(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及篇章結構(開門見山、層層深入、伏筆鋪墊、以小見大、卒章顯志等)等進行分析,這也是詩歌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這也是語文試卷中經常出現的題目,然而,實際上學生對詩歌的特點認識不足,把握不準主題;綜合分析能力弱,思路不清楚,甚至有些學生只是死搬硬套地將教師講的一些知識拿到做題過程中,完全脫離了原文。所以,在鑒賞的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分析詩歌,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言
志、在抒情,哪個詞是這首詩歌的主題詞等等,然后加以分析,使自己的分析向著正確的方向進行,以正確回答問題。
例如:在鑒賞鄭谷“海棠”時,有題目設計為“本詩的第三聯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還有陸游的“秋波媚”,問下闋所采用的主要藝術手法是什么?請結合具體內容加以賞析,等等。這些都是在考查詩歌的表現手法。以陸游的“秋波媚”為例,下闋寫遙望長安,期待勝利。“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幕云開”二句,以擬人的手法,移情于景。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不僅要抓住重點,還要注意答題的規范性,以提高自己鑒賞詩歌的能力和水平。
總之,在詩歌鑒賞中,掌握正確的鑒賞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成績,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在詩歌的海洋里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充分領悟詩歌的藝術魅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