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诟咧猩锝虒W過程中,把微觀、抽象的分子生物學知識,以一個個活靈活現的社會生活縮影來類比呈現,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新奇情景,必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緩解了學生的思維疲勞?,F就“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和“免疫調節”的相關內容舉例說明。
一、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1.“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主要內容
流動的磷脂雙分子層構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質鑲嵌、覆蓋、貫穿其中,在生物膜的外側有糖蛋白。若直接將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內容告訴學生,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對這個模型也很難理解和想象。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將各個結構成分進行類比,創設新情景:磷脂雙分子層構成的基本骨架相當于一條大河,蛋白質便是河流上各種各樣的運輸工具,把糖蛋白想象成上船前的安檢人員,生命活動所需要的離子和一些較大分子物質要分類運輸可以通過不同的船只(載體蛋白),生命活動所不需要的物質則不能通過糖蛋白的“安檢”,不能通過。
2.“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自由擴散的特點是不需要載體,不消耗能量。可想象成從河流上游往下游運輸木材,將木材直接放在河水中順水而下即可達到目的;協助擴散的特點是需要載體,不消耗能量,可比喻成從河流上游往下游運輸棉花,需將棉花裝載于船上,順水而下;主動運輸則需要載體又消耗能量,相當于從河流下游往上游運輸糧食,逆流而上需要船只消耗燃料提供能量;內吞和外排可想象成在碼頭進出口貨物時需要裝置大的集裝箱(小囊)再進行運輸。
二、免疫調節
免疫器官是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場所,相當于部隊的軍事駐地;免疫細胞可發揮免疫作用相當于部隊中的戰
士;而免疫活性物質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用于發揮免疫作用的物質就是戰士手中各式各樣具有強大威力的武器。
由皮膚粘膜組成的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即一座城池的城墻和護城河,可以阻擋絕大多數外源物(敵特)的入侵,一旦敵特進入城中,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城市巡邏兵),遇到敵特就殺死他們。如果外源物病原體突破了這兩道防線,機體中第三道防線即可發揮作用,第三道防線由兩支部隊組成:病原體(抗原)可喬裝打扮自己,將自己“敵特身份”抗原決定簇隱藏,被我方“偵察兵”吞噬細胞攝取處理,暴露出這種病原體所特有的抗原,將其傳遞給“通訊兵”T細胞,T細胞再將其移交“步兵”B細胞,B細胞會產生抗體將其消滅,同時對抗原的特征進行“備案”形成記憶
細胞。
對于侵入機體細胞內“城中房子”里面的病原體(抗原)“通訊兵”T細胞會派出“爆破專家”效應T細胞,將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細胞裂解死亡,使病原體失去藏身之所而被消滅。
還有像氨基酸的結構通式:R——相當于人的頭,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在頭部,NH2——人的左手,COOH——人的右手,C——人的軀干,H——人的兩條腿。多肽鏈:想象成同學們手
拉手。
知識本身是抽象的,但又寓于生活,扎根現實,再現生活,通過以上系統完整的情景假設,不僅使學生融入一個有趣味性、有親切感的情景中理解新知識,更能加深理解、利于記憶,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相比較死記硬背課本零碎的知識點,這種歸納性的情景假設更貼切日常生活,更有助于學生對新概念的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 山東省樂陵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