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實現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教師要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探討交流,解決問題并及時鞏固。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交流;反思
新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它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就要根據新課程的理念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思維和教學行為,打造高效課
堂。什么是高效的歷史課堂?高效的高中歷史課堂是師生遵循歷史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促進學生自主進行歷史學習,從而高效地實現預期的歷史教學目標與高效地開發歷史課程資源,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課堂教學。打造高效的歷史課堂,必須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規定著教育學的方向。因此,在上課之前,教師一定要認真研讀歷史課標的要求,并對照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適合學生情況的歷史教學目標,并圍繞這個歷史教學目標確定整個教學計劃,根據教學計劃課前認真準備導學案,導學案中除了要體現教學目標,還有課前預習、本課的重難點、課堂上的鞏固練習、課后習題,并要留有課后反思等內容,上課前要求學生提前完成預習部分內容,并針對自己預習中的問題,課上認真聽,并提出問題,這是創建高效課堂的前提。
二、教學過程是關鍵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要求:“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同一課堂如何才能共同高效學習呢?合理的教學方法是關鍵。有專家說:“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面向全體不是讓每個學生都獲得一樣的發展,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高效的歷史課堂是促進每個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獲得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與發展,從而達到高效。它所要完成的主體是在課堂,怎樣做到呢?這就要求老師在整個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來不斷地調整教學方法,只有自己變了,才能帶動學生的轉變,知識是創設高效課堂的基礎。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班級以5~6人為小組,分成多個學習興趣小組,然后根據歷史教學目標,將要學習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出現,讓每個小組自己完成,在合作中學習,這樣課堂氣氛就變得非常活躍了。以“小組合作”等形式創設學生之間互補互促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實現個性差異互補,使他們在合作中競爭,在交流中發展。這樣,教學的主體都積極主動參與了,教學效果就顯而易見了。
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學生肯定會先從歷史書本以及自己已有的歷史知識著手來解決問題,即自主學習;而組里肯定不會所有的問題都是同樣的答案,這樣他們組之間就要來解決這個問題,即探討交流;這個過程就與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不同了,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他們主動探索,而老師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盡量為他們創設動腦、動口、動手,釋疑解難的機會,課堂的氣氛非常活躍。
課堂氣氛雖然很好,但是不是真的有效果呢?效果又如何呢?這個過程更重要,學生自己來展示其成果,對于簡單的能直接在書本上找到的答案,就可以讓后進生來回答;而對于他們討論、探討才解決的問題,可以由相對好點的學生到講臺上來展示;同時允許其他組的同學有不同的答案,剛才僅僅是小組的討論,現在可以變成全班的大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點撥、糾正,最好通過大討論讓學生自己找到答案,這樣,無形中就完成了歷史課的任務。當然,在這過程中老師要用欣賞、夸獎的話語來鼓勵他們。學生有了自信心,什么問題都是可以想辦法來解決的。高效的課堂主體是學生,主體動起來、活躍起來了,高效歷史課堂也就自然而然構建好了。
三、鞏固練習、總結反思是完善
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完成后,要對我們的教學實踐過程進行總結反思。
對于學生而言,如何才能知道課上的重難點是否掌握了?通過課后的練習,練習必須是在規定的時間里自己單獨完成,才能知道掌握的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高效掌握課上的知識,這才是高效課堂的目標。
對于教師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有哪些過程處理得比較好,要
運用到后面的教學中;又有哪些需要再進一步推敲、設計的;在學生的討論、回答當中又給了我們哪些好的建議或碰撞出哪些新的“火花”,及時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整。我們通過不斷地反思總結,提高自己,幫助自己,使自己更快地成熟起來,這是關鍵、根本,更是進一步構建好高效歷史課堂的必修課。
總之,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一種理念,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目標。我們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改變觀念,在整個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探索、合作、發現問題,積極主動地通過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實現高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真正打造高效的歷史課堂。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楚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