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言:“朝聞道,夕死可矣。”求知問道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選擇了從事教師這一職業,就意味著肩負起了啟發覺悟、塑造靈魂的使命。韓愈在《師說》中談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身為教師,努力探尋解惑之道,幫助學生悟道,也可以看作教師提升教學素養的奮斗目標。帶著探尋解惑之道的思考投入教學課堂中,才能有力地打造好的課堂。
一、更新理念,從容主導
精彩的課堂演繹彰顯了教學理念飛躍式的跨越:“三貼近”原則得到較為充分的落實,生物教學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生本教育”理念進一步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此起彼伏;堅持情境教學,創設情境,在問題情境中不斷思索,展現著思維的碰撞與爭鳴;“生成”理念進一步落實,課堂設計更趨自然,知識目標自然生成,能力目標、情感目標趨于其中。同時,教師扎實的教學基本功、過硬的心理素質和課堂的駕馭能力令人折服,引導著學生思維,機智地調整著課堂的節奏和“突發事件”。
感念:教師理念新,學生才有新理念;教師有自信,學生才會有自信;教師不放棄,學生才不會放棄。
二、融情推理,潤澤身心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的學習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參與,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參與,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輔相成。所謂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那些不直接參于認知過程,但與智力發展緊密相關的心理因素,比如興趣、情感、欲望等等。一堂好課能夠感染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興趣、催生學生的求知欲望。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心跟著情感而跳,學生的腦跟著情感而思,情感與思維交融,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于學生的學習,
這樣的課堂充實而靈動、震撼而有力。
感念:生動的課堂,不僅在于教師選用什么材料,更在于教師對問題的設計。
三、巧妙創新,點石成金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打造優秀課堂是每位教師的內心追求,這一追求不會畫上句號。在教學活動的組織上、在課件的設計上、在板書的書寫上,力求精益求精、推陳出新、不落窠臼,力爭有效調動學生的思維,鍛煉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通過生動有趣的小游戲活躍課堂,或者是在課件中設計具有動畫效果的情境組織游戲,或者是給學生提供材料組織動手活動,或者是提供文字內容讓學生演繹;教師也可把身邊的事例融入課堂中,與學生共同探討,教師也可在課堂中提出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共同探討,等等。
感念:同樣的食材,口味不同的菜,全因烹飪者的做法不同。同樣的素材,課堂效果不同,全因教師課堂的設計不同。
四、結構合理,環環相扣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古人早就認識到了整體與部分的密切聯系。18世紀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狄德羅說過:“任何一個東西,假使不是一個完整體就不會美。”由此思及課堂,也需要把握好課堂的全局和課堂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設計好整堂課的結構,否則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一節課結構合理、自然連貫、一氣呵成,會使人有余音繞梁三日之感。
感念:形式和內容必須為目標服務,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五、拿捏分寸,恰好方佳
“過猶不及”出自《論語·先進》,孔子用其教育他的學生行事要恰如其分,也就是要把握好度,否則事物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呆板、乏味、生硬的課堂固然不是今天教師努力的方向。那么,在打造情感豐厚、思想深刻、妙趣橫生的優秀課堂時,需要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如何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上恰當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也引人深思。或許有的課堂從形式上看,學生活動踴躍、討論積極、師生互動頻繁,然而直到課堂結束,教學目標也未達成,似有本末倒置之狀。
感念:活躍的課堂,不在于游戲和表面的活動之中,而在于創設情境所引發的思維與情感的碰撞中。
六、錘煉語言,口含靈珠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其志矣。”這是我國最早的教育著作《學記》對教學語言重要性的認識。我們知道,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與思維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表達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語言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而語言也是課堂教學必然要用到的工具,所以優秀課堂的打造自然要考慮到語言這一因素。
感念:教學語言中含有深邃的思想和真摯的情感,才能入學生的心,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在課堂中凸顯出來,從而使課堂迸發出真、善、美的光輝。
總之,學生要有所獲,教師要有所成,與教師的方法和努力是分不開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們要備好每一節課,用生動的、充實的課堂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重視素質教育的今天,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把課本中的生物知識學好、學活,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作者單位 山東省沾化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