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剛剛結束,不少同學怨聲載道,數學題“難”啊!有甚者高考結束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數學資料都撕了、燒了。雖是個別現象,但也發人深省,據統計小學生有20%熱愛數學,初中生有12%熱愛數學,高中生不到5%熱愛數學。多么令人嘆惜的數據。不喜歡數學不是學生的錯,而是我們的教育不完善,從社會到學校,從教師到家長,從考試制度到教學模式無處不充斥著考試壓力,迫使學生喪失對數學的興趣,很多學生討厭數學到了想放棄的地步,害怕數學到了恐懼的程度,還有諸多原因對數學感到“煩”。我想這絕不是數學本身的原因,有很多復雜因素,作為一名數學教育工作者,我常常思考,我們的數學課堂是不是缺少了點什么?
第一,數學教師常以成人的眼光審視嚴謹系統的數學,習慣了將數學“成人化”地呈現給學生,忽視了學生的“奇思妙想”和“異想天開”,沒有認識到傾聽他們原生態的智慧心聲是多么重要!這樣的數學魅力何在?學生對數學的熱情很難喚醒。真正好的數學課堂——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交流,親身經歷“數學化”的過程。例如:“橢圓的標準方程”這一節教學,我做了這樣的嘗試,首先觀看地球繞太陽旋轉的動畫,并發問軌跡是什么曲線,然后讓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一張紙、一支筆、兩個圖釘實驗、猜測、探索、合作研究怎樣才能形成橢圓,思考形成橢圓的各種形狀,最后動手建立方程、推導方程,并闡述這個過程中的得與失。這樣以知識為載體,既培養了學生訓練的思維,又張揚了個性,還開啟了智慧,提升了能力。
第二,目前課堂效率低,課后負擔過重,沒有讓學生充分發展自己的愛好特長,抹殺了他們創造的精彩與樂趣,不僅使知識的空白期消化吸收不好,甚至理解不到位,事倍功半;而且使學生對學習越來越沒興趣,最后只能討厭、痛恨、逃避等等。我們的課堂放得不夠開,很少真正去讓學生體驗創造的精彩與成長中的挫折,很少與學生一起分享克服困難后的喜悅與成功的自信,很少認真地呵護學生的求知欲,關注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詮釋數學的意義。如果這些很少變成了很多,那么學生這一節課下來后就知道自己學會了什么,收獲了什么,每堂課都會收獲多多,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這些問題將不再是問題,回家的作業也將不再是問題,他們剩下的時間我想將會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這樣的數學能不有效嗎?效率怎么會低呢?學生能不愛數
學嗎?
第三,學生能聽明白,但不會應用或運用能力差,舉一反三能力差,不會思考,以至于高考前數學沒后勁,這是相當大比例的學生存在的問題,原因極有可能是課堂上的教育重知識,而輕教法,忽略了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和全面性的培養,需要的是民主對話,需要的是探索發現。
第四,數學課堂教學中,教育者存在著很多的誤區。例如:講得多=掌握好,難度大=能力強,技巧全=分數高,時間多=效益多,分數低=能力差,等等。
第五,有時我們教育者的愛心、鼓勵、耐心等不夠多,導致了學生對數學的熱情與日俱減,信心不足,教師不能再吝惜了,快來溫暖學生的數學心靈吧!愛的力量讓人難以置信!2010年高考前,我的一名數學成績在及格附近的學生李林,臨近高考三個月時,在灰心失望的時候,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春風無力百花殘,無可奈何花落去。”我知道這是可怕信號的到來,為了拯救她,我用愛的眼神與她交流,對她說:“行百里者半九十,質變總是發生在量變之后,黎明前必定有段黑暗,你行的,一定會成功的。只要功夫到,鐵杵磨成針,你如果能做到會而不錯,對而全之,就贏了。”她仿佛汲取了一股無窮的力量,會心地一笑,老師看我的吧!果真高考她成功了,數學高考取得了116分。愛的力量創造了奇跡。
現今多數數學課堂上存在不止以上諸多問題,如果不及時把我們數學課堂上缺失的東西補回來,時間長了,學生怎能想學數學?怎能愛學數學?怎樣會學數學?怎能學會數學呢?課堂教學是我們教育者育人成才的主戰場,科學家克萊因曾說:“唱歌使人煥發激情,美術使人賞心悅目,詩歌能讓人撥動心弦,哲學能使人增長智慧,科學能使人改善物質生活,而數學能給人一切。”如此重要而又有魅力的數學怎樣把它變得有“營養”,使學生終身受益,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我們數學課堂不能再少一些東西了。讓學生愛上數學,樂在數學,能學會數學吧!
以上是我的一點微不足道的看法,不當之處很多,望多多指教!
(作者單位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