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在高中政治課堂上的應用,以及在高中政治課程中,在建構主義的理論下的探究式研究。
一、在建構主義理論下,教育中的許多觀點都要重新審視
1.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教師不能再假定學生是一張“白紙”,什么都不知道。根據皮亞杰的說法,即使是嬰兒也不是一張白紙。學生已有的知識是他們用來建構更多知識的唯一基礎。所以,對教師而言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學生有些什么知識和經驗。
2.認真思考學生的答案:對一個問題,不管學生的回答是什么,對學生而言都有其意義。因此,學生的答案對教師而言不論有多離譜、多奇怪或“多錯誤”,教師都應認真解讀和應對。教師不能簡單說它錯了,容易打擊學生。
3.理解學生的思路:教師必須先試著去建構學生的思考模式。絕對不要任意假設學生的想法是簡單或顯而易見的。
4.學會提問:學生是如何得到他們的答案是一個發現學生思考事物的好方法,所以,教師要多問學生:為什么?如何得到?什么意思?有何不同?舉個例子?而少問學生:會不會?懂不懂?對
不對?
5.提起學生興趣:通常一開始學生對解題不會有太大的興趣。若要培養學生對問題有深入探究的興趣或動機,教師就要去創造局勢或形勢讓學生有機會去體驗和解題有關的樂趣。如果學生對問題本身沒興趣,而教師又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你答對了”,這種教學對學生的概念發展可以說是毫無幫助。
6.重過程甚于重結果:成功的思考比“正確”的答案重要。成功的思考即使是基于無法接受的前提也應給予獎勵。
7.給學生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和他們所選取的問題搏斗,只在他們要求幫助時才給予幫助,而且只幫助他們建構知識。教師最多只能引導學生在有效的方向上建構,但永遠不能逼他們。這樣當然很費時,但是只要學生有過一二次自己成功思考出答案的樂趣之后,他們就差不多可以去做教師建議的問題了。
8.欣賞學生:對于學生的很多問題、很多思考,教師可能難以接受,但是教師必須要有耐心學會去了解和欣賞。
9.訓練與教學要并進:有許多經驗需要熟練到成為習慣。習慣是必要的。一個人除非他已經自動化了一些基本的運算,否則他不可能成為數學家。但是如果他只有把一些基本的運算自動化而沒有抓住背后的概念,那么他也不會成為數學家。訓練與教學要
并進。
10.允許甚至故意讓學生失敗:影響學生的解題技巧是讓學生去發現解題的樂趣。如果教師一直看著學生要他們用“正確的”解法去得到“正確的”答案,則解題將變得沒有樂趣。學生常常會使用一些預料之外和常規之外的方法解題,這是十分可行的,只是它的應用性或許有限。如果教師不尊重學生,那只反映出教師本身對科學發展歷史的不了解而已。這就是為何讓學生擁有失敗的感覺是不可或缺的。現在的學生普遍缺乏耐性、毅力或韌性,常常稍有挫折不是逃避就是走極端。這種普遍缺乏堅持和擔當,或是過于脆弱的心靈將不符合未來社會需要解決高度困難與復雜問題的需求。這是目前教育重大的缺失之一。
二、立足于建構主義理論,新教材編寫的三大看點
1.強化辨析:這是轉型期的必然要求。使學生感到難以承受之重,并不在于信息量的“多”,而在于內容的“空泛”、推理的“直白”和結論的“僵硬”,過多從概念到概念的推導,不大關注當前的生活形態、話語環境和思維特點,給學生預留的思維空間太小。所謂“魚”和“漁”,其實就是“想什么”和“怎么想”。如今,你沒有手段讓他們想什么或不讓他們想什么(過去尚可以),但有辦法引導他們怎樣想或想怎樣(只能靠辨析)。
2.優化范例:這是提高效率與效果的著力點。案例的選擇、設計、運用,既是編寫教材的主體,又是開展教學的依托,更是實施評價的形式。
3.淡化定義:“學政治”,怎樣變成了“背政治”?“學政治”,難在何處、苦在何處?把概念的定義奉為神圣,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概念,特別是理論概念的確立和運用,始終是學科課程實施的基本使命。但問題在于:概念的定義不是永恒的,概念的確立也不存在劃一的標準。
三、立足于建構主義理論,新教材編寫的四種變化
1.關注點:過去關注是否有明確、權威的定義。定義是否全面、嚴謹,合乎學科規范;現在則關注是否提供了思維路徑和空間,是否促使學生自己得出并表達結論。
2.過去是學科知識+論證+例證+活動設計=課文;而現在活動設計貫穿于課文始終。
3.過去是接受性的教學進程:“目標——策略——評價”;現在應該是探究性的學習進程:“活動——體驗——表現”。
4.過去是“教本”,教書過程是主導,把學科概念層層分解為各個子系統概念;現在則是“學本”:學習過程是主導,從生活經驗出發,經歷辨析,達到預期表現。
在建構主義下的探究,可以發現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和發展途徑。它對于現在的教材和教學方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作者單位 湖北省十堰市東風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