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數學課程設置的原則是“滿足未來公民的基本數學需求”,那么,未來公民的基本數學需求是什么,是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還是掌握數學思想,以便有助于問題的解決?答案不言而喻。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就是要以學生的技能培養為中心,通過合作探究來培養學生的問題能力,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數學;探究性教學;實踐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統一的過程,教師的教是對學生的引導,學生才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主體,也正因為如此,新課標中特別強調課堂教學要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倡導探究性自主學習,正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交流、合作來獲得問題解決方法,提高實踐能力。探究性教學所實現的不光是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更是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真正的發展。那么,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每個環節中應該注意些什么問題呢?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數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雖然高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較之初中階段具有一定的發展和形成,但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依舊單純地以言語來進行理論式的數學知識講授,不但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對知識的理解也會增加難度。創設情境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情境中進入數學世界,形成從直觀到抽象的過渡,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所要學習的知識。
在數學學習中,如果情境能讓學生由此及彼,從單一思維轉向多向思考,那么,情境不僅讓學生實現了理論上的知識轉換,更能讓學生在知識遷移中由舊到新,獲得新的知識構建。如:由三角而遷移到幾何的問題(如圖1),如果把α、β、α+β三個角作在同一個單位的圓中,就很容易找到cosα、cosβ、sinα、sinβ的值,但是,如果用cosα、cosβ、sinα、sinβ的值來表示cos(α+β)、cos(α-β)。通過幻燈片作圖不很容易想到作“-β”,而在結合圖形解題中,旋轉變換是最常用的方法,于是將△P1OP3逆時針旋轉到△P4OP2位置,教師此時再用多媒體展示(如圖2),于是,角-β的終邊交⊙O于P4,始邊位于OP1,且∠P1OP3=∠P4OP2,不難看出,由同圓中等中心角所對的弦(或弧)相等,有P1P3=P2P4,利用距離公式的等量關系則順理成章而建立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