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高考一直在考無機框圖題,由于虛擬的情景,受到質疑和抨擊,同時已不符合新課程強調的“有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等要求。所以,當前各省化學高考中已逐步摒棄虛擬的、不真實的框圖提問,在二卷中的實驗題、無機題等都代之以“工藝流程”、“操作流程”等工業流程題。這類題型學生做起來較吃力,往往力不從心,筆者根據教學經驗嘗試了建模復習方法,使用起來感覺效果不錯,現歸納如下:
一、命題角度的建模——揣摩命題教師的意圖
該類題重點考查“元素化合物的轉化、化學反應條件控制的原理、物質物理和化學性質的理解應用、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具體以考查學生的讀圖、析圖以及對有關信息的提取和處理能力,常通過書寫反應式、敘述實驗操作和步驟、分析操作目的、數據分析和處理結果等形式表現出來。
二、解題方法的建模——如何做此類題
解題策略:整體粗讀→局部細讀→信息與問題相聯系→正確作答。即明確整個流程及每一部分得目的→仔細分析每步發生的反應及得到的產物→結合基礎理論與實際問題思考→注意答題的模式與要點。
首先,可粗略讀題。初步知道流程圖中的起始、中間以及最終生成物,對于其他的信息以及與解題無關的步驟不必過多地去糾纏。
其次,結合所問的問題去精心研究某一相關局部流程步驟,包括箭頭的順向和逆向方向所對應的物質、操作,可用筆圈出來。特別是重點關注通過某一操作步驟后所得產物的狀態特征,即可略知該操作方法。同時要結合提供的有關信息,適當考慮從該步之前一步或后一步的產物、操作、現象等的提示條件來推斷。
最后,作答時要先畫出問題的表示形式、限制性詞語等,要注意化學用語的規范表達。看清是答離子方程式還是化學方程式、是寫化學式還是名稱等等。不能答非所問,錯失得分機會。
三、答題角度的建模——如何答此類題
通常用到的表述詞匯所考慮的答題角度如下:
控制較低溫度——常考慮物質的揮發、不穩定而分解、物質轉化等。
加過量試劑——常考慮反應完全轉化或增大轉化率、產率等。
能否加其他物質——常考慮會不會引入雜質或影響產物的純度。
分離、提純——常考慮過濾、蒸發、萃取、蒸餾等常規操作。趁熱過濾防止某物質降溫時會析出。
溶液呈酸性或堿性——考慮電離或水解產生H+或OH-、是否促進或抑制電離還是水解。
利用率——常考慮經濟性或成本、環保性。
在空氣或在其他氣體中——主要考慮O2、H2O、CO2、其他氣體是否參與反應或達到隔絕防氧化、水解、潮解等目的。
判斷沉淀是否洗凈——常取最后洗滌液少量、檢驗其中某種離子。
檢驗某物質的設計方案——通常為取某液體少量于試管中,加入另一試劑產生某現象,然后得出結論。
用某些有機試劑清洗——常考慮降低物質溶解度、有利于析出,減少損耗,提高利用率等。冰水洗滌洗去晶體表面的雜質離子,降低晶體的溶解度;有機物(乙醇、乙醚等)洗滌洗去表面的雜質離子,降低晶體的溶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