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是研究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和人地關系的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維和探究能力;學會與他人合作,并使用所學到的地理知識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問題進行判斷和評價;學會判斷生活當中的問題,從而最終實現終身的學習和應用模式。
一、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
高中地理教學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課程的發展為基礎,將地理教材作為教學、學習以及復習的基礎和根本。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研究地理課程標準,認真鉆研、細致分析,抓住課堂教學的重點以及難點,深刻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知識,以知識為基本的要點,以課程為實踐的依據,切中考試命題的要點。
二、應注重教學方法
針對當前高中地理教學與初中地理教學無法銜接的問題,地理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首先,應堅持課前的預習以及課內的仔細教學,使學生自主找出教學中的難點、疑點,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還應結合教材內容,及時與初中教學內容進行銜接。例如,在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的課程講解中,聯系初中地理中的東西半球的劃分、時區和東西、南北緯度等知識;在“水資源的利用”中,銜接世界地理中的山脈、島嶼名稱等,從而促進學生原有知識體系的鞏固和再現,實現知識體系的補充和完善。最后,還應理清不同學科的知識內容和體系,明確知識在地理學當中的應用范疇,同時進行隨堂測試,并及時進行批改和課后輔導,從而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
三、應擴展教學外延,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系
在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當中,不僅要注重學科內知識的綜合和知識的整合,同時還應擴展教學的外延,加強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溝通與聯系,同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地理知識與生活的實際知識、社會熱點的聯系和溝通。地理屬于邊緣的學科,地理學所研究的對象不僅僅是自然界,同時也延伸到社會領域,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就高中的學習而言,地理學科能與政治、歷史等學科之間產生交會和聯系,同時與化學、生物等學科之間也具有聯系。教師應通過持續地探索和發現,明確相關的地理知識,明確知識的交叉點和著力點。例如,使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地理中的人地關系,也可使用化學方程式反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等等。
四、應重視地理意識的培養
高中地理意識的培養是從應試教育轉化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和環節,在實際的生產和經營中,只注重經濟效益和經營過程中的問題,并未考慮到生態效益,這是地理意識淡薄的表現。要培養地理意識,在實際教學中,應結合教材內容,通過教材資料進行培養,促進人們日益發展的需求與環境承載量相互適應,從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地理意識,最終促進地理課程教學效率的提高。
(作者單位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