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社會的變化發展,教育教學內容也要與時俱進。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高中政治教材內容也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增加了必修三《文化生活》。這一改革也使我們高中政治教學更加符合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通過在全社會弘揚先進文化,達到社會和諧特別是人自身和諧的建設目標。通過對此必修課教學,使老師和學生都充分地認識到此必修課的重要意義。但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對本書特別是第四單元的內容及編排存在一些疑惑,在此表達個人看法,拋磚引玉,希望得到更多同行前輩的指正。
一、核心需凝練,內容要概括——核心價值體系等于核心價值嗎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題中之義,是建設目標之一。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舉措。教材中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及社會主義榮辱觀。但講及核心價值體系時并未提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什么。是不是核心價值就是核心價值體系四個方面的內容,我不得而知。如果把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方面等同于核心價值,我本人認為是不成立的,我國文化建設需要改進和加強的地方還很多。
1.概念不明確
什么是核心?漢語詞典解釋就是中心,主要部分。而什么是體系呢?漢語詞典中泛指一定范圍內或同類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是不同系統組成的系統。因此我認為核心價值體系就是一個社會在意識形態領域所弘揚的符合統治階級核心利益的文化總和。但在價值體系中最為關鍵的內容就是核心價值,就像果實的核一樣,牢牢占據整個體系的中心位置,所以從概念而言核心價值體系并不等于核心價值,兩者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如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內容都當作核心的話,那就是四核心。這么多核心其實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無核心。原因很簡單,就像哲學道理上所說的,個個都是重點,其實就是無重點。所以我認為文化建設過程中先要明確我們的核心追求是什么,我們的文化建設要緊緊圍繞什么去建設,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碰,到處亂抓。
2.內容太過冗長
如果勉強把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方面都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話,必需提煉其中的精華,把其中中華民族現階段共同的理想和價值追求用簡單凝練的話概括出來,而不是既長又拖沓。實際上,如果拿什么是核心價值體系去考我們今天的許多知識分子甚至是大學教授,他們也未必能回答出來。即使為了應付考試,許多人今天學了,記了,勉強知道,但又會因為內容太長,明天就可能忘記。更何況弘揚核心價值不能只靠知識分子吧,許多普通老百姓也是主體啊,但他們根本不知道核心價值是什么。試想要求全社會去弘揚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不理解的東西,可行嗎?我想除了在開會時強調強調,宣傳宣傳,實際的成效到底有多少,值得深究。
3.核心價值的闡述過于理論化
既然是核心價值,是全社會弘揚的,它的內容必須能讓大家聽得懂,記得住,大道至簡啊!其實我們傳統的儒家價值觀,還有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在表述方面有些地方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如傳統價值觀的“三綱五常”、西方國家所倡導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價值觀,在表述上很濃縮,很簡單,使人容易明白。所以我們文化宣傳部門在宣揚核心價值時要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
綜上所述,我們的課本中并沒有區分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也沒有抓住我們當前文化建設中最核心、最關鍵的部分,而是把我們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進行了一下歸納總結就成了核心。同時表述形式太過冗長和理論,使許多人難以接受。筆者認為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內容和表述形式就很值得借鑒: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樣的表達既做到了內容豐富,也做到了“三貼近”原則。
二、結構需嚴謹,邏輯要清晰——第九、十課編寫教材的思路是什么
本書第四單元除了第八課的編寫比較容易掌握其思路,好把握,第九課、第十課的內容編排使教者一頭霧水,學生更是一頭霧水。本課內容雖然緊緊圍繞先進文化去編寫,所表述的內容相當豐富,但編者的思路是什么,各內容之間是什么關系,結構層次如何去厘清,沒有一條線索做到提綱挈領。老師教得無頭緒,學生學起來是一盤散沙,只能記住其中一些零星的內容,不能很好地從整體上把握教材。
筆者認為編者在編寫第九、第十課時太過拘泥于前八課內容的結構層次,一至八課每課分兩框,條理層次都處理得比較好。但第九、第十課不一樣,因為內容太多,如果再按前面的兩框去處理,就顯得很散,不能很好地將形式和內容統一起來。筆者認為可以將第九課和第十課統一處理,第九課可以分為三個框題:
第一框:先進文化的含義及其建設要求。這一框包括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先進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先進文化建設的原因。
第二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內容。這一框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諧文化的建設及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
第三框:加強先進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將綜合探究的有關內容納入其中。包括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立足實踐,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然后再將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的相關內容放入綜合探究中。這樣,整個第九課就緊緊以先進文化的建設為中心,按照先進文化的含義、原因、內容及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去組織教材,整體上脈絡更清晰,更有利于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三、立意雖高遠,取材要新穎——教學素材的使用貼近學生生活與實際了嗎
我們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必須符合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社會建設的要求,并為之服務。所以《文化生活》第四單元的內容從立意而言,可以說是高屋建瓴,立足于整個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和方向,提出了符合社會主義建設要求和方向的具體文化建設的內容、措施和要求。其中,具體內容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和諧文化的建設;具體措施有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培育四有新人;具體要求是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和社會主義法制相協調,和傳統美德相承接,內容也相當豐富。
但就課文具體事例而言,有些過于理論或脫離了學生的實際,脫離了學生的生活,使我們《文化生活》這個主題多少顯得有些空洞,使學生缺少認同感。如,教材說明我們生活中的“腐朽文化”時,列舉了“法輪功”練習者自焚事例,“90后”的學生對這一事件有些陌生;在“良好道德修養”一課的說明中列舉了張思德的案例,對于這個材料學生也是一臉茫然。但這還能說材料沒有更新,沒有體現教材的時代性。更有些材料看上去一點都不真實,甚至有作假的成分。這些材料使我們的學生多少有一些“恍如隔世”或枯燥乏味的感覺。
誠然,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弘揚主旋律是必然的,必須堅定地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但通過什么樣的方式,用什么具體的素材穿插到教材中,使我們的教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實際,使學生易于接受,這是我們教材編寫者要精心考慮的問題。在我們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社會涌現出了許多正面典型,如每年評選“感動中國”的人物事跡、“鄉村最美教師”等等,他們的事跡足以感動我們的時代,足以感動我們的學生。這些發生在當代的、離我們學生生活時代比較近的事例能否在教材中多出現一些?使我們的教材真正地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時代,而且也只有這樣的素材才能更好地引起教育對象的共鳴,使教材本身也更有生命力。
(作者單位 廣東省東莞市麻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