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的核心是閱讀中的思維能力。閱讀過程始終充滿積極的思維活動。同樣一篇課文,有的同學讀了不知所云,有的只知內容大意,有的卻能融會貫通,深刻理解,恰當評價。能否在閱讀中積極思維是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說閱讀教學的全過程就是教師幫助學生不斷排除閱讀心理障礙、引導學生思考理解的過程。
一、滿足感是閱讀心理障礙之一
初讀階段最容易產生這種心理障礙。熟悉了作品內容,把握了中心意思,不少學生容易獲得“全懂了”的內心體驗而產生滿足感。如果教師的講授長時間停留在對作品文字表層意義的分析上,換言之,教師與學生處在同一思維平面上,就會強化學生的“滿足感”。這種心理,幾乎可以造成課堂凝固的心理氛圍。
排除滿足感這種心理障礙的途徑是:用可望而不可及的思考性問題,使學生產生“并沒有全懂”的內心體驗,從而在課堂上形成不斷深入探求的心理傾向,將閱讀向縱深推進。為此,有經驗的教師重視設計出人意料的問題,以誘發學生的探求欲望。如初讀《荷花淀》,學生容易產生“一覽無余”的錯覺。教師可問學生:“‘你今天為什么回來的特別晚’前面有一句‘水生女人抬頭笑著問’,刪去‘笑著’如何?”此類問題會如一石激水,引起一場熱烈的討論。再追問:“文中‘笑著’不能刪,那么‘你總是很積極’總能刪吧?”這樣提問有利于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排除滿足感這一心理障礙要貫穿閱讀教學的始終,需要教師設計出由淺入深的序列性問題,將閱讀逐層向前推進。即使在閱讀教學的收攏階段,也要精心設計,絕不能簡單地用句號作結。學盡了,便會乏味了,收攏在”似斷還續“的情境中,才能使學生保持繼續探求的欲望。
二、冷漠是影響閱讀教學開展的又一心理障礙
程式化嚴重的閱讀教學課堂上,學生閱讀作品很難動情;尤其當閱讀教學以應試、升學為宗旨時,教師往往把由作者的激情甚至心血凝成的作品肢解為若干語言文字訓練題目,學生的冷漠感就更為嚴重。不排除冷漠這一心理障礙,不僅無法完成閱讀教學固有的美學教育任務,而且更難完成閱讀教學中分析理解作品的基本任務。
排除冷漠這一心理障礙的基本途徑是:引導學生完成與作品的作者、與作品中心人物的“心理位置互換”。
1.引導學生進入角色
以前的課本中《背影》四次寫“我”流淚,學生不能理解,因此可讓學生進入“兒子”的角色,也就是設身處地地體會“我”每次流淚時的心理活動,使學生在動情中加深對作品中心意思的理解。有的學生在讀“父親是個胖子”時還會發笑,這時應讓其進入“父親”的角色,想象并體會父親拖著肥胖的身軀爬月臺買橘子的艱難。
2.引導學生進入作品描繪的意境
《荷塘月色》中作者寫荷香,“微風過去,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若有若無的,幽淡雅致的,只有側耳傾聽才能捕捉到那天外飄來的仙樂,把香氣的“縷縷”變得具體化了。這幽雅的歌聲又使人聯想到這香氣并不是濃烈得刺人的鼻孔,于是這清香的“清”字就令人意會了。刺鼻的香太濃烈,而這清香像歌聲一樣,須得側耳循聲,真所謂“暗香浮動”。這樣,學生就在談論嗅到了怎樣的氣息中,在聯想及再想象中,與作者產生了共鳴,實現了“心理位置互換”。
教學實踐證明,滿足感與冷漠是當前中學生主要的閱讀心理障礙。在閱讀教學中,只有在準確把握學生閱讀過程中心理活動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才能成功地排除這兩大心理障礙,推動閱讀教學過程的展開;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閱讀效果,圓滿完成閱讀教學的任務。
(作者單位 河北省辛集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