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中學的一門必修課,也是提高學生人文修養(yǎng)的基礎課程。新課改要求歷史課堂教學把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動力作為教學目標,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教學重點,最大化地提高每節(jié)課的課堂效率。下面就對歷史課堂效率的提高提出幾條措施。
一、教師認真深入研究教材,提高備課質(zhì)量
教師不但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也是課堂學習的謀劃者。想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提高教師的備課質(zhì)量。首先教師要提高對備課的重視,一份有效的教案,可以有效地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控制;其次教師還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從根本上提高備課質(zhì)量。教材是多少年來總結(jié)出來的教學結(jié)晶,對其中的重點、難點認真進行分析,掌握其中各知識點的聯(lián)系,這樣才能夠在課堂上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另外在備課的時候,根據(jù)自己的教案的設計,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對學生的思想接受過程進行思考,分析學生在知識接受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解決。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這門學科講述的都是過去的事情,也就是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所以有些教師在講歷史的時候,所采用的方式也是就事論事,這樣完全不能夠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造成大多數(shù)學生都認為歷史就是背誦。中學生是一個充滿激情、充滿生命活力的群體,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不是灌輸知識的容器,所以教學方式的選擇會直接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chǎn)生影響,對課堂教學效率產(chǎn)生影響。不同的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對其教學方式的選擇也應該不同,教師一定要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全班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知識水平,以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產(chǎn)生厭煩情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的教學方式主要有:
1.講授法。這是最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有利于解決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對于教師的知識水平以及教學能力的發(fā)揮具有促進作用。
2.材料學習法。這種方法是針對于新課改的要求進行設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了解一定的歷史求證方法,正確認識歷史,另外還可以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一定的鍛煉。
3.比較法。這是歷史教學中常用的方法。讓學生對一些相似或者相異的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比較,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有助于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歷史事件。
4.討論法和辯論法。這兩種方法都需要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使用。這兩種方法的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可以不斷地總結(jié)一些新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注意總結(jié)知識點的記憶規(guī)律,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
雖然新課改要求歷史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歷史這門學科的知識大部分屬于陳述性問題,所以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記憶。為了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就要掌握一定的記憶方法。首先教師要注意對一些知識點規(guī)律進行總結(jié),盡量避免讓學生只是單純地進行死記硬背,而是采取一定的方法進行記憶,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日《馬關條約》的內(nèi)容:割遼東半島、臺灣島、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就可以采用歸納法,總結(jié)為“一廠、二億、三島、四口”,這樣就非常容易進行記憶。
歷史課堂教學只有短短的幾十分鐘,廣大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進行實踐和總結(jié),不斷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夠真正滿足新課改要求,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張玉玉.提高歷史課堂效率之我見[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報,2012(12):11-13.
[2]李樹利.提高課堂效率 搞好歷史教學[J].學周刊·A,2012(5):47-48.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泰興市第四高級中學橫垛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