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小學生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其中必讀80篇(均含課文)。這些詩文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珍貴遺產,詩文的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運用比喻和夸張等修辭手法,見物創意,借景抒情,做到“情景交融”,含蓄自然;措詞恰當嚴謹,賞心悅目,膾炙人口;字里行間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呈現出自然風光的壯麗圖景。
由此可見,“情景”創意是搞好古詩文教學的有效途徑。
創意,必須根據詩文內容,結合學生實際,采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即利用投影,計算機課件、光盤、錄音等媒體)進行。如:在教學李白詩《早發白帝城》時,為了讓學生加深記憶和理解,教師可采用生動有趣的音像教學,使學生自然融入“情景”之中:一個空氣清新的早晨,詩人懷著愉快的心情,乘坐一葉輕舟離開了彩云繚繞的白帝城;小舟順流而下,李白獨立船頭,悠閑地欣賞著兩岸的風光,挺拔峻峭的萬重大山、風聲、水聲、鳥鳴聲、猿叫聲,瞬即拋于身后;白帝城到江陵路遙千里,但不知不覺已走了很多路程,仿佛一日之間就回到了故鄉。情景、講解、朗誦融于一體,把李白被貶遇赦,返回故鄉途中的愉快心情充分地表現出來了。
又如教學杜牧的《山行》。根據詩的內容投影不同的畫面,播放優美舒緩的輕音樂,同時教師輕緩抒情地吟誦詩詞,引起學生遐想:朦朧中,學生感覺自己就是畫中乘著牛車之人,在夕陽映照下順山道緩緩而行,只見前面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向山的高處延伸,白云飄浮的高山上隱約可見居住的人家。這條石頭小路可能就是這些人家出入的通道。我為什么停車不走呢?那是因為夕陽映照下的晚秋楓林實在太迷人,令我陶醉,我能不好好欣賞嗎?雖然此時山上有點寒意,但我感覺心里卻暖呼呼的,請看那被秋霜打過的漫山楓葉不是比二月的鮮花還紅嗎?
為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選進教材中的部分古詩有一定的故事內容,可表演性強。讓學生把古詩編演成一個故事,學生則能展開豐富的聯想,充實內容。如學生表演《小兒垂釣》一詩中“蓬頭稚子”的揮手動作時,我就讓他們運用已有生活經驗,充分展開想象,進行創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學生對童子當時的神態、動作的設計都有所不同,學生的種種表現不正是創新的表現嗎?求新、求異,就是創新精神的所在。
“情景”創意使古詩教學更加形象化、具體化,加深了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更好地培養了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和進一步開啟了智慧之門。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興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