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不僅知識豐富,還有許多美育資源,為美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和資源。而電教媒體將圖、文、聲有機地結合起來,直觀形象地展現課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和結構美,形成情景交融的學習氛圍,營造意境,喚起美的情趣,撥動美的心弦,引起強烈的審美共鳴,將教師、教材、學生緊緊地聯(lián)結起來,使多媒體語文課堂能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教師如能科學地運用電教媒體,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乃至綜合素質。
一、領略意境美
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展示出了意境美。作者的情感通過語言引起讀者共鳴從而獲得精神愉悅。然而,學生受閱歷,特別是情感體驗的限制,作品情感與學生情感上的差距是普遍存在的。
多媒體將無聲的文字語言、有聲的口頭語言與形象直觀的畫面結合在一起,為語文教學提供帶有極強感情色彩的形、音、義統(tǒng)一的信息集合體,使學生在“視”中感受形象,在“聽”中感受音韻,在“想”中感受意境,把學生引入美的境界,讓學生感覺美景就在眼前,從而產生極強的審美欲望,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如:教學《談生命》一課時,我播放一江春水東流入海的動感畫面,輔以時而急促、時而輕慢、時而舒緩的背景音樂,學生通過觀察、感受,無聲的文字瞬間變成了可感的、動態(tài)的、色彩明麗的美景。那憤激、奔騰、平靜的春水盡現眼前,學生都情不自禁地由衷贊嘆:“真美啊!”至此,學生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學生進入了美的境界,感受到了美的意境。在這種震撼心靈的情感輻射下,學生自覺地隨同作者一同進行著對人、事、物的體驗、思索和感悟,融合著自己靈魂個性的精神血脈,領會到作者要表達的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及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品析語言美
文學作品中表現最突出的是語言美。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美好的景色、意境等都是通過具體的文字來表述的,美也自然而然地蘊含于語言文字之中。語文教材大多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讀起來朗朗上口。如,《談生命》一文的作者用“聚集、奔注、沖倒、挾卷、奔騰、回旋”等動詞準確地表現了春水高昂激越的氣勢和不可阻擋的力量。這些語言使文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美,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它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老師、作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但由于教師朗讀水平的差異,課堂范讀會不盡如人意。但在多媒體制作時,課文朗讀可以交給專業(yè)人員來完成。不論是快樂明朗的、緬懷追憶的,還是慷慨激昂的,他們都能把握得非常到位,準確、傳神地傳達出課文的感情。同時,將圖片、聲音、音樂等結合在一起,可以渲染氣氛,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感受文章,把握文章的意境。對一些重點語句加以體味、感悟,是提高學生審美素養(yǎng)、提高美育實效的有效手段。教學中,教師將精美的句子輔以背景圖片(或視頻)展示出來,學生邊欣賞、邊朗讀、邊體會,就可以體會到作者是怎樣把自己的情感通過語言文字寫出來的。比如,在教學《背影》時,我反復播放課文最后一段朗讀,學生很快就體會到了字里行間處處隱現著當時中國老百姓的生存狀況,而此種狀況之下的他們也只能依靠家族的力量、親情的力量進行自救。這樣做不僅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更重要的是品味到了語言美。
三、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美
在教學中只引導學生感受美、理解美是不夠的,還要訓練學生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這樣可以達到擴散思維、發(fā)展語言的目的。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我先通過多媒體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再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發(fā)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學生也產生了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他們馬上興趣盎然,一下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說出了許多不同于文中所寫的形象。在語文說話和作文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多媒體課件,用多媒體提供的圖像、動畫、影像等生動的情境代替靜止的畫面,讓學生“看景講述”或“看景寫話”,這樣做,不僅訓練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讓學生懂得了學習不能拘泥于課本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美,提高了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四、體會結構美
文章的結構具有一種建構美。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思路,弄清文章結構,也是一種審美教育。如《與朱元思書》一文,“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抓住此句,就能總領全文。教學中可以分兩步:第一步,設疑、初讀。投影展示三個問題: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這篇山水小品寫了哪些內容?山水有什么特點?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第二步,解疑、精讀。在學生初讀后,播放富春江下游的相關圖片或視頻,降低學習難度。通過討論上面三個問題,領會作者的思路,弄懂“山奇”“水異”這一中心句,也就明白了文章全篇結構嚴謹的特色,體會了文章的結構美。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語道出了人們對美的需求,電化教學給美育帶來了最新、最有力的革命。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電教媒體,不但可以提供大量鮮活的審美素材,而且能讓學生很好地領略美的意境,品析美的語言,創(chuàng)造美的形象,體會美的結構,讓學生真正感受美的本質。
(作者單位 湖南省桃源縣三陽港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