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學生具備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是學習化學和進行探究活動的基礎和保證”。因此,重視和改進化學實驗教學,對于提高初中化學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通過化學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重要主觀原因,良好的學習興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維的動力。教師應抓住實驗這個有效的教學手段,將學生對實驗興趣、求知欲引導到持續主動學習的軌道上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化學給我們帶來什么”這節課的教學中,除了演示碳酸氫銨受熱分解、含硫火柴燃燒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外,我們還可以增加“魔棒點燈”“紅酒變白酒”等幾個趣味小實驗。實驗中的聲、色、形并舉的反應現象,強烈地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雖然他們僅僅停留在觀察現象的直接水平上,滿足于表象,但學生的學習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
二、通過化學實驗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認識是從實驗觀察開始的,敏銳而準確的觀察能力是學生順利開展化學思維的先導,也是掌握系統的化學知識的必要條件。
學生剛接觸化學實驗,總有一種神秘感,不知道該“看”些什么。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目的、掌握觀察重點、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例如:氧氣的制取,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氣體制備方法、收集方法、實驗過程中的注意點,故觀察的重點是實驗裝置、收集裝置以及實驗步驟等;再如:金屬和酸的反應,目的是探究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故觀察的重點應該是能否反應產生氣泡,反應的劇烈程度等。通過教師的多次引導,學生的觀察能力會逐步得到提高。
三、通過化學實驗可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為了調節課堂氣氛,消除學生學習中的外來困惑,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補充一些有趣的演示實驗。比如:在講“燃燒條件”時,除了課本上幾個對比實驗外,可以將舊教材上的燃燒條件實驗加以補充:實驗裝置如下圖:
現象: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以及水中的白磷沒有燃燒。
讓學生討論、交流,教師總結、歸納:
原因:薄銅片上的白磷能燃燒是因為它既與氧氣接觸,溫度也達到它的著火點。薄銅片上的紅磷沒有燃燒是因為紅磷的著火點在240攝氏度左右。水中的白磷沒有燃燒是因為沒有與氧氣接觸,那么怎樣讓水中的白磷也能燃燒起來呢?
學生討論交流得出:向水中通入氧氣即可。
教師演示:用集氣瓶向水中鼓入空氣,看到白磷燃燒起來了,說明只要燃燒條件具備,燃燒必然發生。此外,在做演示實驗時,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將儀器裝置、藥品及操作方法做進一步的改進。如“氧氣的實驗室制法”“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實驗”等,在使用改進后的裝置進行實驗前,必須讓學生明白,這樣改進的優點是什么?還可以怎樣改進?由此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思維及學習熱情,使學生體會到創新并不神秘,只要用心研究,創新便會伴隨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四、實驗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我們知道化學實驗中有很多實驗僅靠一個人的力量難以完成,甚至無法完成,特別是分組實驗,需要協作者。因而,在做這些實驗時,老師需要指定小組長,讓他把本組成員進行合理分工。同時,要讓學生意識到實驗中的某些發現和收獲,來源于各個協作者的共同努力,歸功于小組集體,而不應是個人。這些結論和收獲要靠大家相互積極的配合,共同分析、討論才能獲得。它凝聚著每個人辛勤的勞動和汗水,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才能感受到這份勞動成果的快樂。
總之,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手段都無法替代的。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比較熟練的實驗技能,實驗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