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的中學生,他們的學習主要還是向書本學習;現在的學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養成他們自學習慣的主要陣地還是在課堂。要完成這個任務,教師如何利用書本挑戰課堂,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開展靈動的課堂教學,從這一命題入手,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用生動課例說明靈動課堂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與幫助。
關鍵詞:自學習慣;靈動的教學;教師
葉圣陶說:“對每個學生來說,有兩種習慣是必須養成的。哪兩種習慣呢?一是自己學習的習慣,一是隨時閱讀的習慣。”就這兩種習慣而言,隨時閱讀的習慣是從屬于自己學習的習慣的。因為自己學習,一方面要“從實際事物中歷練對事物的觀察、推究、實驗”,另一方面還要向書本學習。這是由于“書中積聚著古人今人的各種經驗,收集著一時找不到的許多資料,對于自己學習的人來說,書畢竟是必須發掘的寶庫。”看來,養成自己學習的習慣應該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無論是在實踐中學,還是向書本學,都要養成自己學習的習慣。這就要求學生必須保持對周圍一切事物及知識的濃厚的興趣,保持對探索事物、知識的愿望,并且能通過動腦、動手獲得對事物的正確認識。由此可見,教師要養成學生自己學習的習慣,不在于往學生腦袋里灌些什么現成的東西,而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與興趣,并設法保持和擴展他們的欲望和興趣,引導他們自己動腦、動手,真正地掌握知識、增強能力。這是素質教育,也就是創新教育。
現在的中學生,他們的學習主要還是向書本學習;現在的學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主要陣地還是在課堂。要完成這個任務,教師就要利用書本挑戰課堂,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開展靈動的課堂教學。
所謂聰明,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始終能著眼于學生的欲望和興趣,而不是著眼于知識本身。葉圣陶說:“因為知識是求知者主觀欲望和興趣的結晶體,所以離開了求知的主觀便無所謂知識,所以知識只有自己去求……”有些人可能會大惑不解:上課著眼于學生的欲望和興趣,不著眼于知識本身。這上什么課?其實,學生沒有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就只能是“鸚鵡學舌”“依葫蘆畫瓢”,等沒人教了,就不會說話了;沒有“葫蘆”,就不會“畫瓢”了。為什么許多學生先學后忘,不能舉一反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沒有通過自己求到知識。
所謂靈動,是指教師能運用智慧、技能和幽默,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讓學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識、增長能力。
現舉兩個例子來說說靈動課堂的魅力。
一、“以逸待勞”的課堂
以逸待勞,原來的意思是作戰時自己充分休息,待敵人疲勞后,乘機出擊取勝。它強調用簡單駕馭復雜、以靜制動。這就需要抓住關鍵環節應對各種環境和事變的各個環節。在教學中,聰明的教師往往以逸待勞,讓學生動腦、動手,積極活動。葉圣陶說:“我不怕多費學生的心力,我要他們試讀、試講、試做探討、試做實習,做許多工作,比僅僅聽講復雜得多,我要教他們處于主動地位。”教師是導演,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欲望與興趣,指導他們自己學習。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欲望和興趣的有效方法。什么是問題?問題就是學生對事物的看法。
二、“順水推舟”的課堂
“順水推舟”,也許也是以逸待勞的另一種表現,就是將某個或某些學生對問題的精彩的感悟和認識,推向極致,推向全體學生。例如:一節作文課上,教師在黑板上寫了題目《秋》,要求作文用小標題的形式行文,但課堂上只需列出小標題,小標題要有完整性、創造性。列完小標題后,可以簡單打好構思腹稿,然后舉手展示自己的。五分鐘后,已有學生舉手表示完成。老師挑了幾位平時寫作不錯的孩子,他們寫的是“紅色的楓林,黃色的落葉,紫色的秋思”“豐收的喜悅,金色的季節,似火的楓林”“秋的動,秋的靜,秋的美”。
教師當時感到非常驚訝,沒想到學生會寫出這么有詩意的小標題,也激起了她的創作欲和表演欲,很想在學生面前表現一把文學功底,可當教師想發言的時候,一位男孩竭力要求說他的得意之作,作為老師,只能讓賢,想不到他語出驚人“飛舞的秋葉,蒼老的樹干,累累的碩果”。老師心中一驚,這三個小標題充滿詩情畫意,又意味深長,充滿哲理。用一棵樹來寫秋天,前兩者寫生命的凋零,是那么的靜美,后者寫生命的延續,又是如此的絢爛;前兩者的默默奉獻,成就了后者的充實。男孩看著老師的神情,頓時顯出了一絲得意。當教師問他創意緣由時,他是那樣的滔滔不絕,雖無老師理解得那么深刻,但也遠遠超出同齡人的分析理解力,儼然是一位“老師”。下面的學生也都很佩服,那種眼神是學生經常給老師的,今天卻給了他們的同齡人。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靈動教學的例子,這種教學讓學生對學習充滿了自信,久而久之,就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讓學生感覺到:我是一匹駿馬,誰也不能強迫我喝水;如馬要喝水,馬自己能找到河,喝清潔的水。所以說要養成學生自己學習的習慣,在課堂上,教師要聰明,教學要靈動,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育。
(作者單位 江蘇省建湖縣高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