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中指出,一個老師“如果他用和學生的知識相稱的題目來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并用一些激勵性的問題去幫助他們解答題目,那么他就能培養學生對獨立思考的興趣,并教給他們某些方法”。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進行合理預設,預設越自然越接近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就越有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進行思考并掌握解題的方法。走進課堂教師應關注的不僅是完成預設,更應關注課堂生成的情況,特別是從平常的題目入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勇敢地陳述自己的想法,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波利亞說:“你要解答的題目可能很平常,但是如果它激起你的好奇心,并使你的創造力發揮出來,而且如果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了它,那么你就能經歷那種緊張的狀態,而且享受那種發現的喜悅。”筆者在教學中嘗試從備課環節入手,對問題的內涵進行挖掘,從構建通法入手,關注從學生的角度階梯設問,讓學生逐步深入到問題的本質,既展示學生對問題思考的成果,也讓學生感受自己成功解題的喜悅。
從通法入手,構建模型,優化模型。從復雜到簡單,模糊到清晰,掌握方法,理解本質。感受理解能力的提升,思維能力的進步。感受駕馭題目之后的從容,感受解法改進后的簡潔之美。
例1.一個自行車輪胎,若把它安裝在前輪,則自行車行駛5000 km后報廢;若把它安裝在后輪,則自行車行駛3000 km后報廢,行駛一定路程后可以交換前、后輪胎。如果交換前、后輪胎,要使一輛自行車的一對新輪胎同時報廢,那么這輛車將能行駛 km.(2009年全國初中數學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