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節關于祖國統一的歷史課,從總體上看這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教師對這節課的設計意義比較深刻,對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情感,以及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歷史使命感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也能體現教師的先進教育理念,學生基本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整節課顯得井然有序、相得益彰。但在新課改的理念下,還有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就學生的學而言提出自己淺陋的看法。
新課改提出素質教育的理念,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因素,要以學生為中心、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不管老師采用何種教學手段都要貫徹落實“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理念。伍老師的這節課一開始以一枚郵票導入新課,給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創設了一個情境,接下來便通過解決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復習了以前學過的知識,將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做到了溫故而知新,但是,在整個過程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師生共同回答,甚至有時是老師自問自答,既體現不出學生的課前準備,收集資料的過程也張揚不了學生的個性特征。而且在整節課中都體現不出教師對學生課前準備的檢查。現在的課本已經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教材了,已經滿足不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了。因此,在上課之前學生必須有一個收集資料的過程,這樣既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又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終生學習品質的塑造,對生存課堂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這是我們關注學生學習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另外,關注學生的需求在課堂中還要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究的機會,但是在這節課上,對學生探究、創造的需求不夠重視,整整一節課僅有一次五分鐘的探究,即探討了香港回歸的歷史意義。在這節課上更多的體現是學生在配合老師的需要,沒有把學生的需要置于老師的需要之上,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學習的狀態之中。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不到提高,創新能力更談不上發展。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還要兼顧到所有的學生,我們教育的對象是有感情的人,而且個性鮮明,層次不一,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學習、性格、家庭狀況后,具體學生具體對待,在伍老師的課堂提問中可以看到,如此多的學生卻兩次提問到一個學生,這樣容易造成學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不能關注所有的學生,而我們在教學中更應該關注的卻是一些學困生,老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往往能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態度和興趣。雖然在課堂上我們不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但我們可以努力去做。
(作者單位 安徽省懷遠縣河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