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使用不同形式的結尾,能讓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使音樂課堂充滿生機,散發出青春的活力,更趨完美。
關鍵詞:中學;音樂教學;形式
謝榛在《四溟詩句》中說道:“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這句話運用于課堂教學中相當貼切。完美的課堂教學,不僅要有引人入勝的“序曲”,還要有韻味無窮的”尾聲”。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使用不同形式的結尾,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音樂課堂充滿生機,散發出青春的活力,更趨完美。
一、多媒體結尾,拓寬視野
多媒體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使人猶如身臨其境,在音樂欣賞教學結尾使用多媒體,能豐富教學內容,拓寬教學視野,激發學生思維。
例如:在欣賞歌曲《獅子王》的教學中,根據歌曲內容,從動畫片中剪輯精彩畫面,在課堂結尾讓學生欣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從而提高欣賞效果。又如:在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結尾時是這樣安排的:根據樂曲的不同階段配以適合的生動鮮活的畫面,使其成為學生與樂曲情感交流的紐帶和橋梁,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視覺方面的刺激,還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習內容變枯燥為形象,大大激發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視聽結合,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梁、祝二人的真摯愛情,深化了主題,激發了他們對封建禮教憤怒的控訴與鞭笞及對這一愛情悲劇的理解與同情。
可見,多媒體結尾能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使中學音樂欣賞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體作用的發揮。
二、舞蹈結尾,陶冶情操
在漢代《毛詩序》中也講了這個道理:“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回聲。舞蹈往往比文字、聲音、繪畫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更直接、更生動。在音樂欣賞課堂結尾時引入舞蹈,能豐富情感,愉悅身心,陶冶情操。
比如:在音樂欣賞《春節序曲》結束后,把老師上課前準備的扇子、綢子發給大家,第一和第三部分隨音樂自己設計舞蹈,表現過年的氣氛,其他的同學依據樂曲的不同段落加入打擊樂器,自己選擇節奏。中間部分兩名女同學隨音樂用手絹舞蹈……
音樂課在歡快的舞蹈中結束,使我們的思緒停留在熱烈、歡騰的春節當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欣賞中來,把歡樂的情緒推向高潮,學生情緒高漲,教學效果良好。
三、游戲結尾,回味無窮
皮亞杰認為:“游戲是學習新的復雜個體和事物的方法,是鞏固和擴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維和行動相結合的方法。”在音樂欣賞課堂結尾引入游戲,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讓課堂充滿生命力。
例如:欣賞圣·桑的《動物狂歡節》的結尾時,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模仿動物的形象,將森林里的各種動物巧妙地表現出來……在愉快、輕松的游戲中完成教學任務,體現了新課標強調的從學生的審美情趣著手,達到藝術教育的目的。
約翰·洛克曾經說過:“教師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和保持學生的注意。”在課堂結尾引入游戲,能更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消除學生的“學習疲勞”,使學生再次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
四、故事結尾,引人入勝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結尾引入故事,通過有趣的故事情景把學生帶入樂曲描繪的場景中,能讓學生在愉快中獲得知識、掌握知識。
在欣賞琵琶曲《十面埋伏》這一課的結尾,再次播放器樂曲《十面埋伏》,同時請一位同學上臺朗誦音樂故事“楚漢相爭”及“垓下歌”(把項羽在面臨失敗時的那種焦慮及兒女情長表現出來)。
“楚漢相爭”: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在風起云涌的農民起義的猛烈打擊下,秦王朝宣告滅亡。此時,劉邦的漢軍和項羽的楚軍展開了逐鹿中原、爭霸天下的斗爭。到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已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戰爭,由于西楚霸王項羽驕矜、優柔寡斷而一再錯失良機,錯過消滅劉邦漢軍的機會,在垓下決戰時,劉邦以三十萬的絕對優勢兵力包圍了十萬之眾。深夜,張良吹曉,兵士唱楚歌,使楚軍感到走投無路,被迫在烏江展開一場格斗,項羽因寡不敵眾而拔劍自刎,漢軍取得了輝煌勝利。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這樣的結尾不僅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音樂,并使我們的課堂不斷向外延伸。
五、詩歌結尾,升華情感
《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詩一產生就和音樂分不開,詩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在音樂課堂中適當引用一些詩詞,挖掘其中的思想內涵及藝術內涵,能幫助學生深層次地理解音樂、升華情感。
例如,欣賞鋼琴協奏曲《保衛黃河》這一課,在課堂結尾,安排了配樂詩朗誦《保衛黃河》:
男:啊,黃河!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河!你孕育發祥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你那萬古奔騰,偉大而堅強的民族精神,奏響了中華民族的最強音!
女:啊,黃河!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你哺育了億萬中華兒女!面對外侮侵略、國難當頭的危難時刻,毅然拿起刀槍誓死保衛家鄉!
男:聽,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女:看,青紗帳里,游擊健兒逞英豪!
合: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
在朗誦中,學生們體驗了中華民族以堅定不移、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和奮起抗日、打擊日本侵略者的頑強精神。老師在音樂聲中總結:同學們,落后就要挨打!當前的日本政府還不承認他們當時對中國的侵略!現在,又妄圖“搶”我們的釣魚島,我們要時刻提高警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綜上所述,一堂課的結尾同其他教學環節一樣,需要靈活多變,就如一曲樂章的尾聲,設計得好,就會擲地有聲、余音繚繞、讓人回味無窮。因此,我們要精心設計,使之靈活多變,使學生真正感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言盡在不言中”。
參考文獻:
[1]謝榛.四溟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2]郝敬撰.毛詩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王晶.在快樂中感受音樂的魅力[J].學生之友,2011(5).
[4]向東.淺談學習興趣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9).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大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