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對于學生學習來說,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一直以來,作業給學生帶來的不是學有所獲、學有所進的欣喜,而是苦不堪言的負擔。同時,教師也常常為作業的布置和批改而心煩氣惱、疲憊不堪。那么,怎樣讓學生由“消極應付”變為“主動參與”,真正成為作業的主人,讓教師從繁重的批改中解脫出來,讓作業成為師生的開心事呢?下面根據我在教學中的一個典型案例,談談由老師布置作業與學生完成作業所引發的思考。
案例:
在教學完“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后,我照例布置了作業:請作一個包含圓與圓位置關系的圖形。在當天晚上作業收齊后批改時,卻讓我大大驚喜了一回。以往學生的作業大多是簡單的一個圖形,偶爾有一些圖形較復雜,但也無特點。而本次作業學生的圖形各不相同、簡繁有致,并且頗有創意。好多學生還給所作圖形進行了命名:有用多達40個圓設計的所謂時空回旋線、卡通人物功夫熊貓、詼諧有趣的漫畫《母與子》,創意機器人……等等,簡直就像一次設計大賽的作品展示。
帶著這份驚喜,第二天我就約了幾位同學談話。
師:你平時作業有些拖拉,甚至有時還偷工減料,為何本次作業能按時上交,且做得很認真?你這個由兩個甲魚組成的漫畫《母與子》很有趣,做得很好。
同學A:昨晚其他功課的作業比較少,再加上化學老師的自習課沒有布置任務,而且這個題目并不難,我又喜歡畫漫畫,因此,正好借此發揮一下。
師:你平時作業都比較簡練、清晰,可是昨天的作業你畫的圖形很復雜。你昨天做作業時是怎么想的?
同學B:本來昨天的作業我很快就做好了,但交作業時,我發現同桌的圖形很復雜、很好玩。再看其他同學的圖形都比我的復雜,于是我就把原來的圖擦掉了,重新設計了這個圖形,與同學比一比誰的圖更好。
師:你昨天的作業圖形干凈、簡潔、明朗,一下就讓人發現了圓與圓的五種位置關系。可是其他同學都作了復雜的圖形,你為何不作呢?
同學C:我一開始想畫一個奧運五環,可是發現要作10個圓,而且也沒有內切和外切的關系。于是我就想用最少的圓設計這五種關系,這樣重新構思了一下,只用了四個圓就完成了作業。剩余的時間正好復習其他的功課。
……
在與同學談話后,我產生了一些思考。
思考一:不同的學生可以做不同的作業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數學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教師平時在課堂教學時,基本能顧及學生,盡可能地面向全體學生,但在課后布置作業時,卻往往千篇一律地讓每個學生做相同的作業,這樣會導致學習好的同學未能得到更好的訓練和提高,學習較差的學生由于問題要求太高而不能解答,從而失去信心,產生畏難情緒。因此,學生失去了做作業的積極性。若老師在布置作業時,能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根據學生的情況,布置適合學生的作業,讓學生能“夠得著”或者“跳一跳能夠得著”,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數學訓練和提高能力,這樣學生不會因為作業太難而放棄,也不會因為作業簡單而放棄。這次作業能讓學生出彩主要是由于該題是一道開放題,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解題方法,有利于學生的發揮。因此,在布置作業時設計開放型問題也是讓學生個性發展的方法之一。
思考二:適量的作業會讓學生學得更好
很多老師都說:“數學要多做。”因此,在課后布置大量的數學題讓學生練習,讓學生在題海中埋頭苦思,很多學生為了完成作業僅僅是機械模仿、追求速度,而不顧解題方法的思考和優化,因此,作業成為學生苦不堪言的負擔,甚至有些基礎差的學生為了完成作業而出現抄襲的現象。這樣大大損害了學生做作業的熱情和動力,反而降低了作業的質量,影響了學生的學習。
主持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重要課題《創新教育實驗與研究》的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閻立欽提出:“創新應建立在閑暇的土壤上?!辈贾眠m量的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有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學會的同時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本次作業正是由于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因而才有發揮的余地,把作業做精彩。
思考三:興趣是學生作業的動力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祵W感興趣的學生會把學習數學視為一種樂趣和愛好,總是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去學習,從而促進學習的成功。教師若能經常根據學生的情況布置一些讓學生獲得成功,且生動有趣、富有挑戰性的作業,使學生對做作業產生興趣,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而且能更好地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的意識和精神。當然成功是提高學生作業興趣的重要前提。對于最感興趣的事,若多次嘗試仍不能獲得成功,也會讓人失去興趣。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薛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