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走得太快,否則,靈魂都跟不上了”。這是一個快餐流行的時代,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匆忙和疲憊使我們錯過了太多。很多家長無暇和孩子待在一起,更談不上和孩子共同看書。以“快速而忙碌”為借口的生活,剝奪的不僅僅是親人間有限的光陰和感情,而且,為人父母者也喪失了那原本就岌岌可危的些許尊嚴和權威。
可以發現,當極少部分人在一場場文學閱讀的盛宴中得到滋養之時,另外一大群人的心靈卻在物質和利益的雙重奴役下漸漸荒蕪了;當極少部分人在某種共同精神或文化的庇護與滋潤中變得愈加澄清美麗之時,另一部分家庭卻在隔閡、漠視和不信任中支離破碎,彼此漸行漸遠。
把我們凝聚成一個共同體的民族的根究竟在哪里?這成為不少教師或社會有心之人心頭揮之不去的一個沉甸甸的話題,同時也成為21世紀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課題。
面對如此窘迫的現實,作為一個有大愛之心的教育者,作為學校,締造一個教師與學生、父母和孩子乃至更大的共同體就顯得尤為重要。是的,我們亟須重建共同的言語空間,我們亟須擁有共同的價值來維系彼此的關系和感情?;蛟S共同的文化符號、共同的心靈密碼可能會將班級、學校、家庭、社區、國家重新凝聚起來,從而締造一個活潑靈動且充滿生命熱情的共同體。而這個共同體能夠蓬蓬勃勃生存下去的前提之一也許就是:共讀、共寫、共同生活。
倡導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其實就是倡導師生(親子)要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學習生活,立足于真實生命的一次次拔節,共同捕捉心靈瞬間的感動,共同體悟生命和靈魂的真實多姿。這樣的“共同”其實一方面是兒童與長者、與自己原有經驗的持久對話過程,另一方面在人文精神的角度上更意味著彼此之間盡可能地消除隔閡,避免相互隔膜;意味著一場有意義的、有深度和廣度的相遇或遭遇;意味著讓師生或親子在完成一次對話的同時,互相都能賦予對方以新的索引、新的頓悟與發現……
潘新和在他的《表現與存在》中說:“點燃學生言語創造激情的最好方法是用你自己的言語創造激情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忘情于寫作的最好辦法是你自己忘情于寫作?!边@與朱永新教授為發起人的新教育實驗而提出的“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的理念不謀而合。是的,只有手拉著手、目光鼓勵著目光、情感溫暖著情感,我們才有可能觸摸到那曾經被層層遮蔽的共同生活的鑰匙和密碼。盡管這個密碼是我們生命中最獨特的,也是最不可能被復制的,但是當孩子和父母的呼吸同步時,生命的律動同步時,誰能說那不是靈魂最易受孕的時刻?誰能說那不是一樹樹的鮮花在開放,而不僅僅是單獨的一棵樹?
教師與學生共讀、共寫,并在課堂上與學生同讀自己的隨筆,以自己對于寫作的熱情去感染學生,這應該比其他方法更有效,或者說這是最溫暖的方法,最不著痕跡的方法?!耙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讀到他自己的生命之作,而不只是讓他的學生讀別人的作品。只讓學生讀別人的作品,而自己沒有作品的語文教師,是讓學生瞧不起的、沒有自尊的語文教師。”是的,這種最溫暖、最不著痕跡的方法,讓我們在汲取他人之長的同時,也獲得了彼此的體認和尊重。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共讀、共寫中,還能把自己從別人中區別出來,破譯出自己生命最獨特的密碼,而不至于丟了自己。
說實話,兒童隨意的、散漫的、沒有引領的閱讀既是危險的,又是低效的。如果“放任兒童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去自發性地發展”,那么,“從粗糙的東西發展出來的只能是粗糙的東西”。也許兒童長大后才明白:以前的個體閱讀原是多么粗糙和魯鈍,竟漏掉了那么多珍貴的、值得用一生去反復享受的精神元素。
事實上,當我們將“成長需要”等同于“學生需要”時,“成長”可能被淡化。這是因為,生長中的個體具有相當強的原始享樂本能和自我中心本能。而且,社會環境多元化,不良價值取向會通過各種渠道對孩子產生影響。成長中的孩子,獨立選擇發展取向的能力不強,發展不會在無引導下自動產生。所以,孩子一時的行為表現,不過是生命在成長的某一時間和場合下的多種因素的耦合。在他們的這些狀態里蘊含著多種可能——滯留、退化、進步,或質的轉化。而所有這些可能最終走向何處,界定著孩子的發展空間。倡導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就是要在這些真實存在、表現生動的多元現象里,覺察出我們可能引發的學生進步,可能讓他們形成的質的飛躍,或者提醒孩子們(甚至是大人)看清那些險些忘卻的東西,看清夢想、光陰、生機和道路,從而“幫助學生像構造藝術品那樣來構造生活”。
從這個意義上說,共讀、共寫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是彼此心靈的欣賞與接納。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從表面上看是立足于傳統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其實更是一種教育方式的變革,更是教育理念的創新,改變傳統的說教為心靈的對話與溝通。
“魚兒養到大海里,想它小都難呢?!保ㄑθ鹌颊Z)共讀一本書可以以書激趣、以悟激悟、以書啟智、以生命溫暖生命,共同打開一扇又一扇奇妙的、富有詩意的窗口。當然,在師生共讀的實踐中,教師要引領學生主動摒棄蜻蜓點水式的淺嘗輒止和浮光掠影式的隔靴搔癢,要讀得深、讀得透、讀得熟。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和釋放人的潛能,才能喚醒我們對生命的原初印象,才能喚醒體內沉睡的某群細胞。
與生同讀,不亦樂乎?盡管在大范圍內,締造教育共同體還只是一個問號,還懸在道路的前方搖擺不定,但當我們手拉著手共讀、共寫、共同生活之時,并且共同看清遠方的事物,共同看清花朵、語言、故事、建筑、英雄等的本真狀態之時,我想,一個擁有共同語言和密碼的“共同體”就離我們不遠了。
(作者單位 甘肅省永昌縣城關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