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近覺得班里的學生學習狀態不是很好,于是我通過問卷調查和談話的方式對學生的近況進行了了解。主要針對情緒發泄方式和傾訴對象進行分析,希望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發泄方法,以及告訴關心學生成長的家長、老師和朋友怎樣做才能真正幫助學生。
關鍵詞:情緒;發泄方式;傾聽;傾訴對象
一進入高三,我們都變得很忙碌,各種有形的無形的壓力似乎在一夜間向我們襲來,而且以前所未有的強大力量沖擊著我們。剛結束了月考,我像往常一樣找班上這次考得不理想的學生談話,可能是因為在操場比較開闊的環境下,學生和我講了許多心里話。之后,關于情緒發泄方式和傾訴對象的調查引起了我的特別關注。
關于情緒的發泄方式,我列舉了幾項:運動、跟朋友聊天、看電視劇或者卡通電影、聽歌、憋著和其他。從調查問卷關于傾訴的選項中,我總結出了以下結論,并提出了相關的解決辦法。
一、家長與孩子的關系
我們總說家是心靈的港灣,可是有幾個家長真正營造好了這個港灣呢?孩子不和父母溝通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父母在外打工,常年不在家,只是偶爾打電話溝通一下,孩子由于害怕父母擔心自己,往往報喜不報憂,只說自己開心的事情,而需要解決的問題卻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
第二種情況,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業,和孩子溝通的時間較少,為了彌補自己對孩子的虧欠,他們大多選擇物質上的滿足,這樣只會導致孩子和父母越來越疏遠而不想說心里話。
第三種情況,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其實不只是文化程度的問題,父母總是喜歡從自己已有的經驗出發,把他們認為是錯誤的觀點想辦法扼殺在萌芽狀態,所以在孩子剛開口說自己的想法或者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時,父母要么粗暴地打斷,要么苦口婆心地進行勸解,直到孩子承認自己錯了才肯罷休。
二、教師
我一直認為師生之間的關系是最純粹的,我們對學生好完全是出于責任,只是簡單地對他們好而已,沒有任何功利的色彩,但是教師和學生的溝通也有缺憾。
首先,因為學生太多,老師精力有限,所以大多數老師會不自覺地陷入“刻板效應”,也就是社會心理學上說的對人的一種固定而籠統的看法,從而產生的一種刻板印象。第二個方面,老師要學會做一個優秀的傾聽者。我認為老師要幫助學生,至少先得聽學生把話講完,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建議,而不是聽到一半就開始無休止地說教。
三、陌生的網友
我一直覺得和網友傾訴是個很不錯的方法,最起碼不用擔心有一天他會出賣自己。換言之,就算他要出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誰,而且在虛擬的世界里,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陌生人總是會更熱心,因為誰都希望自己可以被信賴、被需要。不過學生一定要有辨別真偽的能力,最起碼要能夠識別對方給自己的建議是不是會將自己引入歧途。
四、自己
我們不能忽視自己的力量,辯證唯物主義不是強調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嗎?別人的意見只是輔助作用,自己心里想通了,事情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解決。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舒緩情緒,如聽歌,出去走走,甚至靜下心來什么都不想。如果心里還感覺亂,不妨把導致自己不快的所有原因或者事情全都寫在紙上,把無法逃避的事情進行輕重緩急的分類,然后想個合理的方式一步步來解決。
高三的孩子們,努力吧!用約翰庫提斯的口頭禪“我相信自己能行,就一定行”來鼓勵自己。甩掉所有的不快,輕裝迎接高考的挑戰。
參考文獻:
[1]田君山,蔣鼎新,謝巖松.青少年心理障礙治療新概念.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04.
[2]艾格妮絲·赫勒.人的本能.邵曉光,孫文喜,譯.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05-01.
(作者單位 重慶市武隆縣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