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課程改革“教學專業支持”項目組負責人、著名教授余文森在《課堂教學》中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通俗地說,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我常常問自己:我的每一節課都有效、高效嗎?要想上出一堂高效的語文課,首先得備出一堂高效的課。通過不斷地摸索,我對備課的幾個常見環節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備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這部分必須成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當和最精彩的開端。課堂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有趣的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新奇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巧妙的導入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溫故而知新的導入可以銜接學生的新舊知識,直截了當的導入可以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然而在語文課堂中,導入除了要注重形式,還應注重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在執教蘇教版二年級《青蛙看海》第一課時,我這樣導入:有人想看大海嗎?然后出示了一幅大海的圖片,問:你看到了怎樣的大海?(要求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此處設計意圖在于緊密聯系課文內容,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再比如:在執教三年級上冊《拉薩的天空》第一課時,我這樣導入:出示課文插圖,問:你從圖中觀察到了什么?(要求有順序地觀察)學生交流時會說到天空、河流、草地等,這時我相機引導到天空,說:這一片純凈、湛藍的天空就來自拉薩,并相機板書課題。這樣的導入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還使導入的指向性更明確,與課文內容聯系得很緊密。
二、備識字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識字不是簡單地走流程,不是隨意地唱筆順,而是應該有設計地教學。識字教學應該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而不是簡單地用一塊小黑板一股腦兒地呈現,也不是課堂結束前十分鐘的集中學習。生字教學的方法是多樣化的,在《青蛙看海》中,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識字教學。在教“蒼鷹”的“蒼”時問:你學過的哪個字跟它很像?(槍)這里是利用了形近字相比較的方法記憶。在學習“登山”的“登”時,注重講授新部首(登字頭)和生字的結構(半包圍)。在隨文學習“級”時,由于“級”字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常見字,會讀并不難,難在會書寫,所以我重點強調了這個字的筆順。學完“級”,很自然地過渡到生字“吸”的教學。由于“級”和“吸”是形近字,所以教這個字時,重點就放在了它的義上,首先我讓學生做了一個吸氣的動作,再讓學生把氣吐出來,隨即問:這個動作叫什么?從而巧妙地引出“呼”,并告訴學生“呼吸”是一個由一組反義詞構成的詞,并問: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詞?這個環節的設計巧妙地把生字的音、形、義結合在了一起,使生字教學這個環節顯得更豐滿。
三、備訓練點
語文教學的一個使命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課堂教學。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選好訓練點是非常重要的。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準確把握訓練點的設計。五年級上冊的寓言故事《狐貍和烏鴉》一課的訓練重點之一是復述故事,而不同的課文復述的側重點也不一樣。《狐貍和葡萄》這則寓言故事的復述側重點應是加入想象,使故事內容更生動、更豐滿。因此,在設計教案時,圍繞這一側重點,我們可以在兩處地方進行有效的訓練。(1)在第一自然段中,圍繞“成熟的葡萄”進行說話訓練。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一幅成熟的葡萄圖,問:你覺得這是一串串怎樣的葡萄?引導學生從顏色、形狀等方面,并結合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說,這樣,“成熟”一詞所包含的內容就豐滿了許多,也為下文“狐貍饞得直流口水”作了鋪墊。(2)第二自然段中寫道:“狐貍想盡了各種辦法”,在教學這一處時,引導學生想象:狐貍想了哪些辦法?(跳、爬、搗、扔、搖等)你能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法抓住動作、心理、語言來詳細地說一說狐貍是怎樣做的嗎?這一處的想象說話又一次地補充了文本的空白,并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后面的講故事埋下了伏筆。
有人說:“語文課堂就像一條流動的河,我們不苛求完美,但可以渴望在河水的流動中不時泛起朵朵浪花。”我想,這些可愛的、充滿智慧的浪花正是我們今后所要追求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星辰實驗學校)